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

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 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批判

B. 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 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 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故C正确。皇帝好恶不是社会对艺术的评判的决定因素,故A排除。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过于绝对,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故D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

A.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C. 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D. 维新派的托古改制

 

查看答案

董仲舒将人的资质分为三等,指出圣人不经教化便可从善,斗筲之人天生性恶,虽经教化亦不能为善,占多数的中民须经教化后方可为善。这一学说

A实现了儒学发展的思辨化

B说明应德治为先且刑罚为主

C迎合了汉初无为而治政策

D为九品中正制提供思想借鉴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荀子宣扬“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南面而听天下,生民制属莫不振动服从以化顺之”。庄子也主张“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这反映了当时:

A. 道家放弃了无为主张

B. 重建社会秩序的诉求

C. 君主专制成社会共识

D. 儒家与道家趋于合一

 

查看答案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但汉唐儒家崇奉的是《诗》、《书》等“五经”,《论语》并不在其中,直到北宋中期以后才把《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列为“四书”,并抬高至“五经”之前,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汉唐儒学与孔子思想背离

B. 科举取士制度的逐渐僵化

C. 现实需要借助于儒学原典

D. 理学已开始成为统治思想

 

查看答案

汉代儒学家认为“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这一观点

A. 体现了君主专制源于原始宗教权威

B. 继承了汉以前传统文化的精髓

C. 说明了儒家以探讨天人关系为目的

D. 迎合了汉武帝强化君权的需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