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ch6u,仇的异体字),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

——《隋书·地理志》

材料三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

(2)材料三中秦、汉创立制度有何共同的“内在的用意”?

(3)据材料一、二,秦汉对待诸子功臣的态度有何不同?对此,你有何看法?(可从必要性、实施过程、结果任一角度作答。)

 

(1)原因:血缘关系疏远;周王室衰微。 措施:采用郡国并行制 (2)用意: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君主专制。 (3)不同:秦:赏赐诸子、功臣;汉:分封诸子。 看法: 示例:秦朝,吸取春秋战国诸侯割据的教训,对待诸子功臣以赏赐代替分封。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西汉,吸取了秦二世而亡的教训,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分封同姓子弟。巩固西汉统治,但也带来诸侯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的恶果。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抓关键信息“然后属疏远”“周天子弗能禁止”概括出“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由“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可得出措施是采用郡国并行制。 (2)“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说明无论秦朝、汉朝采取什么措施,创立什么制度,目的都是统治者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君主专制。 (3)材料一“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材料二“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概括出秦、汉对待诸子功臣的不同态度;第二小问可根据秦朝实施郡县制、汉朝实施郡国并行制的背景、过程、影响等方面分析得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材料二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

 

查看答案

据《秦律·置吏率》记载,秦朝时国家任免官史虽有统一的固定时间,但也可随时调换或补缺。这反映了

A. 官僚政治具有一定灵活性

B. 当时政治体制还不够完善

C. 皇权专制统治具有随意性

D. 国家官史的腐败现象严重

 

查看答案

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其相同点是

A. 强化儒家伦理道德

B. 禁绝其他思想学派

C. 激起社会强烈反抗

D. 解决意识形态问题

 

查看答案

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查看答案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 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