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对民极为重视,他的著名之论是:“民为贵,社稷次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对民极为重视,他的著名之论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贵”指民的重要性而言,所谓“民贵”主要有两方面含义:民之向背关系着国家兴亡。如说“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者,失其心也”(《离娄上》).其二,民是统治者的财用之源。无民就断了君子的财源,无民则君子不能行事。抓住民欲,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总之,孟子认为得民之道关键在于给人民物质利益,给人民以生活保障。

——南开大学出版社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孟子关于民本的观点。

材料二顾炎武辨析天下与国家,辨析“亡国家”与“亡天下”。他认为,“保其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诛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国家是一人一姓的王朝,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天下”高于一家一姓的“国家”,这就从天下观的角度,把孟子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南开大学出版社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顾炎武所指“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其又责焉耳”的含义是什么?

 

(1)民贵君轻:民的重要性是民之向背关系着国家的存亡,民是统治者的财用之源;统治者得民之道关键在于给人民物质利益,给人民以生活保障. (2)区别:亡国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是指国内各民族的沦亡.含义:保卫整个国家民族,是天下人的责任,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解析】(1)根据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之向背关系着国家兴亡”“民是统治者的财用之源”“孟子认为得民之道关键在于给人民物质利益,给人民以生活保障”进行归纳概括可知其观点主要为民贵君轻;民的重要性是民之向背关系着国家兴亡,民是统治者的财用之源;统治者得民之道关键在于给人民物质利益,给人民以生活保障。 (2)第一小问区别,根据材料二“保其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及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认为亡国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是指着国内各民族的沦亡;第二小问含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含义为保卫整个国家民族,是天下人的责任,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典籍论述了古代人们的环保思想。例如:《礼记•月令》“盂春牺牲毋用牝(母兽);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和西汉《四时月令韶条》“禁止伐木”“毋杀口虫”、“毋鹿”“毋卵”“毋焚山林”。上述材料侧面反映出

A. 政府重视农业发展

B. 政府以立法加强环保

C. 环保措施因地制宜

D. 措施受儒家思想影响

 

查看答案

他公然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者”。他认为臣对君的关系不是奴仆而应是平等的“师友”,无须“杀身以事君”,从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伦理纲常。这里所说的“他”是指

A. 朱熹

B. 程颐

C. 李贽

D. 黄宗羲

 

查看答案

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所以“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认为“制礼义”的目的是

A. 消灭人的欲望

B. 维护社会稳定

C. 满足物质需求

D. 调节社会纷争

 

查看答案

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保持谨慎敬重的态度,对事物要探究它的道理)来变化气质。上述观点

①体现儒家的伦理道德

②借鉴道家的思想主张

③渗透格物致知的思想

④强调后天修养的重要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清代的戴震指出:“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有欲而后有为,有为而归于至当不可易之谓理。无欲无为,又焉有理?”这表明戴震反对

A. 道家的无为而治

B. 程朱理学理欲观

C. 先秦儒家的伦理

D. 佛教的禁欲主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