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6至18世纪的中国和欧洲,几乎同时出现了批判传统文化的思想启蒙,但是二者的性质...

16至18世纪的中国和欧洲,几乎同时出现了批判传统文化的思想启蒙,但是二者的性质和影响却有天壤之别。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学自16世纪始大规模西传入欧,到17、18世纪在欧洲掀起了“中国文化热。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道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他们认为,这种信仰不是天神论,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据此来批判被他称为“理性之大敌”、“文明之恶棍”的基督教神学。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并使之与社会政治相结合,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伏尔泰对此无比推崇,百科全书派代表霍尔巴赫也呼吁“欧洲政府非学中国不可”,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期许建立新的社会秩序。而此时,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从先桊儒学中汲取营养,批判宋明理学,出现中国的早期思想启蒙。

材料二17、18世纪中西方社会均处于较剌烈的变动之中,生产力发展的张力鼓动着先进的阶级或阶层要突破传统政治的鹿敗和官方哲学的愚昧,因此,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取用儒学精髓的社会基础存有某种相似性。但因二者的现实环境却存在着根本区别,欧洲正处于新旧思想,新旧力量激烈交锋的状态,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这就注定了二者产生的影响迥然不同,儒家学说在启蒙运动中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进而促进了欧洲社会的巨大变革,而中国的启蒙活动却未能形成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思想运动。

——以上均摘编自谈家胜《17、18世纪中西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精蘊及其影响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进行现实批判的主要内容。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批判出现的相似社会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7、18世纪中国和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对现实进行批判产生影响迥异的经济和政治因素。

 

(1)内容: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从先秦儒学中汲取营养,批判宋明理学;欧洲启蒙思想家取用儒学的“天道自然观”批判基督教神学;利用“仁政德治”思想来反对旧道德,建立新的社会秩序。 基础:封建专制统治日益腐朽,阶级矛盾尖锐;封建思想文化的严重束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阻碍。 (2)原因:经济因素: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政治因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已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而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工商市民阶层不够强大。 【解析】(1)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知识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内容:根据材料一中的“中国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也在积极地从先桊儒学中汲取营养,批判宋明理学,出现中国的早期思想启蒙”可概括出“中国的启蒙思想家从先秦儒学中汲取营养,批判宋明理学”;根据材料一“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们从孔子的‘天道自然观’中找到了中国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证据……并据此来批判……基督教神学”,得出欧洲启蒙思想家用儒家“天道自然”来批判基督教神学;根据材料一“在道德伦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学的突出特征是侧重于道德伦理……以达到国家的‘仁政德治’……他们借此反对旧道德”得出,欧洲启蒙思想家还借助儒家道德伦理“仁政德治”来反对封建统治;基础:根据材料二“17、18世纪中西方社会均处于较激烈的变动之中,生产力发展的张力鼓动着先进的阶级或阶层要突破传统政治的腐败和官方哲学的愚昧”,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学生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知识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原因: 根据材料二“欧洲正处于新旧思想,新旧力量激烈交锋的状态”,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归纳表现;根据材料二“而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们可以对黄宗羲提出的“工商皆本”思想从正面的、具有建设性的角度来看,这一观念直接地肯定了工商业在社会财富的增值过程中具有与农业同样重要的地位,使全社会达到货物畅其流,“常有千万财用,流转无穷”(黄宗羲语)。从反面的、具有解构意义的角度看,这一观念将会起到解构传统农业社会“重农抑商”的价值观念,从而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为手工商业者发展自己的事业提供新的哲学论证。

——吴根友《“工商皆本”与晚明儒家经济哲学的新突破》

材料二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探索始于1958年下半年至1960年的上半年,他以苏联为鉴,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毛泽东的商品经济观既有正确进步的一面,又有囿于历史局限不正确的部分。邓小平认真总结毛泽东的商品经济观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商品经济的思想,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务实求效的实践精神,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经济问题作了深入的研究分析。

——《从毛泽东的商品经济观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商皆本”思想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这一思想提出的有着怎样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商品经济理论以苏联为鉴的原因。并以20世纪90年代初的史实说明邓小平是如何发展毛泽东商品经济思想的。

 

查看答案

作家王蒙曾说:“1956年‘双百’方针刚刚提出时便立见成效,很快就出现了新的各种各样的作品和新的艺术探索。”这表明“双百”方针

A. 开创了文艺创作新途径

B. 树立了新艺术创作方式

C. 鼓舞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D. 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宗旨

 

查看答案

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这一时期

A. 明确提出了农民是革命成功的保障

B. 毛泽东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C. 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D. 马克思主义理论初步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查看答案

“等到自强、变法、拳祸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的方案。”作者认为孙中山的方案

A. 有利于挽救清朝统治的危机    B. 能够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本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 是解决民族危机的新方案

 

查看答案

1917年3月,陈独秀在《答俞颂华(宗教与孔子)》一文中指出:“中外学说众矣,何者无益于吾群?即孔教亦绝非无可取之点,惟未可以其伦理学说统一中国人心耳。”据此,陈独秀认为

A. 认为西学对我国无益

B. 已经摒弃资产阶级的价值观

C. 并未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D. 对中西文化态度片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