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徐光启“尝学声律,工楷隶,及是悉弃之,习天...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徐光启“尝学声律,工楷隶,及是悉弃之,习天文、历法、屯、盐、水利诸策,旁及工艺数学,务可施用于世者。”在研究蝗灾时,他对从春秋到明万历年间的蝗灾进行数据统计,运用排比、统计、分析的方法,找到蝗灾频发的季节和发生的条件,得出蝗灾发源于沼泽地的论断,对明代乃至民国期间的蝗灾防治形成了积极影响。《本草图经》记载“菘菜不生于北土,有人将子北种,初一年,半为芜菁,二年菘种都绝。”徐光启对此表示怀疑,亲自经过两年的试种,发现菘菜并没有变成芜菁,进而纠正了《本草图经》的错误。他翻译了西方数学巨著《几何原本》,指出“几何之学,深有益于致知”。

1633年,徐光启病逝于北京。在他72年的生命历程中,很长时间被社会问题所困扰。徐光启认为他在西学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他把西学作为解决晚明社会问题的一剂良药,而不是将西学视为一种学术。在他那里,西学实现了同儒家文化的恰当结合。

——摘编自王东升《徐光启:科学、宗教与儒学的奇异融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学术研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光启是否真的“在西学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特点:涉及领域广;总结与创新同在;重视学术的实用性,把学术当成是救世良方;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重视实验研究(实践);中西文化融合。 (2)没有。说明:晚明时期,西方自然科学、宗教传入中国,为徐光启等少数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在学术、经济领域产生一定影响。但明清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强化、文化专制、文字狱的环境下,决定了徐光启的设想无法在中国实现。(其它答案围绕主题,言之有理可适当给分。)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习天文、历法、屯、盐、水利诸策,旁及工艺数学”、“运用排比、统计、分析的方法”、“纠正了《本草图经》的错误……翻译了西方数学巨著《几何原本》”、“把西学作为解决晚明社会问题的一剂良药”、“西学实现了同儒家文化的恰当结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领域广、总结与创新、救世良方、研究方法、中西文化融合等方面概括徐光启学术研究的主要特点。 (2)本题根据材料“1633年,徐光启病逝于北京……很长时间被社会问题所困扰”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否定的角度,结合晚明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说明徐光启是否真的“在西学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连那些素来都不问政治、清高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大合唱。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声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他认为科学是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他说:“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

    进入三十年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和平主义者。1933年4月,有人请求他出面援助因拒绝服兵役而被捕的比利时青年,他发表公开信回答说:“如果我是比利时人,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不会拒绝服兵役。我将愉快的参军。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拯救欧洲。”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

    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一点忙都不会去帮了。他认为,消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

﹣﹣摘编自布恩《爱因斯坦大传》

(1)根据材料,指出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元朝至元五年(1268年),制定了《定台纲三十六条》,随后,《行台(行御史台)体察条例》等法规陆续出台并录入《元典幸》。这些法规改变了历朝奉行的“以卑察尊”传统,

第一次使监察制度得到国家法律保障。元在中央设御史台,在地方置行台和廉访司,对御史台负责,《定台纲三十六条》规定御史台与中书省、枢密院地位等同,并有权弹劾这些部门。 《定台纲三十六条》规定行台具有“弹劾行中书省、宣懋司及以下诸司官吏、奸邪”的权力, 行省行政体系与行台监察体系各自平行,互不统属。廉访司负责监察行省以下路、府、州、 县。元代监察体系覆盖全国,为明清监察体系的完善奠定了基础,是现代中央、省、市(县) 三级监察体系的最早模型。

——摘编自李晓春《从制度改革看元代监察体制的历史贡献》

(1)    根据材料,概括元代监察体制的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元代监察体制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阎学通、杨原著《国际关系分析》

上表为近代以来国际分工发展历程简表。解读表格信息,围绕“国际分工的变迁”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阐释须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在一些投资大、收益高且又具有一定风险的行业,出现了“招商集资、合股经营”的经营方式,集资者之间签订的契约,是中国最早的股票雏形。19世纪70年代,受西方有价证券及其交易的影响,上海轮船招商局成为中国第一家近代意义的股份制企业,其发行的股票成为近代中国人自己发行的第一张股票。1882年,上海平准股票公司成立,首开了中国有组织的华商证券市场的先河。1895年以后,随着一大批近代企业和银行的创立,华商股票的发行量大幅度增加。近代中国的证券交易,缺乏相应的规范交易规则,成交的价格往往视外商证券行情而定,投机现象明显。

——据《近代中国华商证券市场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证券市场兴起的历史背景,简要评价其作用

材料二从1984年开始,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部分集体和国有企业开始股份制试点.并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为建立规范、集中的股票交易市场,90年代初,经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1998年4月,中国证监会成立,标志全国集中统一的证券期货市场监管体制的正式形成。1999年7月,中国第一部规范证券发行与交易行为的法律——《证券法》正式实施,资本市场的法律地位由此确立。2005年10月,全国人大修订了《公司法》和《证券法》,进一步理顺了资本市场的法律关系,有力推动了资本市场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据《中国股市发展的历史进程》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资本市场建设的目的。说明与中国近代的证券市场相比,新中国的资本市场有哪些发展?

 

查看答案

某位学者在2015年12月说到,经过近70年的关税减免,基本上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都很低了,只有2%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也已降到9%左右,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也不大了。此言论意在说明

A. 降低关税有利于经济发展

B. 发展中国家运用关税保护利益

C. 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

D.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