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中国百年来的现代化之路显现出文化变迁的内在...

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中国百年来的现代化之路显现出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之际,中国处在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关键时期,……人们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为了矫正理学所带来的社会弊端,……于是,明朝中后期,在复兴古学(经学)的潜流中,从封建社会的母体中产生了一股在批判宋明理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实学思潮……从而开启了明清之际怀疑、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序幕,成为明清之际人文启蒙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                                

——王杰《明清之际:思想的冲突、批判与创新》

材料二:文化观念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基础,但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变革却始终都在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而没有从制约“器物”与“制度”的思想观念文化上入手反思,而若没有这些文化基础就不可能有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相应的社会政治制度,这点却被我们最广大的人们所忽略了。由此以后……都不断地遭到挫败,这实在不能说是没有其深刻原因的。

——刘惠君《试论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材料三: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种在西方挑战面前,进行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难以实现从传统观念向近代观念的历史转变,从而只能继续以传统为自我中心的文化心理和陈旧的认识思维框架,来被动地处理种种事态与危局。由于观念与现实的严重悖离,近代儒家文化从而陷入自身难以摆脱的困境。                    

——萧功秦《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士大夫与中西文化碰撞)》

材料四:社会转型背后是更为深刻的文化转型问题。文化机制作为社会转型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性逻辑,深刻影响着社会转型的方式,是社会转型的本质。而文化转型则以社会转型为动因和表征,实践着文明进程意义上的变迁。  

——周大鸣《文化转型:冲突、共存与整合的意义世界》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典型表现,并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根源和思想根源。

(2)材料二中“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变革却始终都在朝着实用的方向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实学思潮”在近代又先后增添了哪些新内容和新发展?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变革都不断地遭到挫败的深刻原因。试结合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的史实,举一例加以说明。

(4)“文化机制……深刻影响着社会转型的方式”,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请你谈谈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转型对当代中国的文化转型有哪些启示?

 

(1)典型表现: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 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 思想根源:西学东渐;对理学的信仰危机(或理学的社会弊端)。 (2)新内容和新发展:学习西方的“器物”、“制度”、“文化”。 (3)原因:近代儒家文化缺乏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近代儒家文化观念与社会现实严重悖离;社会变革只注重实用方向发展,而忽视文化观念的发展;学习西方没有从思想观念文化上反思。 说明: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仍然固守中国传统文化;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打着孔子的旗号,以儒家思想为武器,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没有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 (4)启示:不要一味照搬模仿西方经验;要善于学习、吸收、融合世界多元先进文化;学习西方先进文化要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文明转型的方向和道路;要与时俱进,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进行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在批判宋明理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实学思潮……从而开启了明清之际怀疑、揭露、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序幕”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角度指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典型表现。再据材料一“对理学产生了深深的信仰危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资本主义萌芽、理学的信仰危机等方面分析其产生的经济根源和思想根源。 (2)本题据材料二“没有从制约‘器物’与‘制度’的思想观念文化上入手反思”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器物”、“制度”、“文化”的方面概括说明“实学思潮”在近代又先后增添了哪些新内容和新发展。 (3)本题根据材料二“没有这些文化基础就不可能有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相应的社会政治制度,这点却被我们最广大的人们所忽略了”,据材料三“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种……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观念与现实的严重悖离,近代儒家文化从而陷入自身难以摆脱的困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与社会现实严重悖离、忽视文化观念的发展等方面概括在近代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变革都不断地遭到挫败的深刻原因。再结合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期的史实即可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方面举一例加以说明。 (4)本题据材料四“文化机制……深刻影响着社会转型的方式……文化转型则以社会转型为动因和表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吸收融合先进文化、与具体国情相结合、与时俱进、发展和创新等方面回答近代以来中国的文化转型对当代中国的文化转型有哪些启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辨析“小学”与“大学”的区别,日“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

材料三:朱熹为白鹿洞书院订立《白鹿洞书院教条》,主要包括:父子有亲,君臣有兑,夫妇有科,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言忠信,行笃敬。

材料四:1891年,康有为创办学堂,制定学规“天下道术至众,以孔子为折衷,孔子言论至多,以论语为可尊,论语之义理至广,以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四言为至赅。今举四言为纲,分注条目,以示人德焉。”“公与诸子日夕讲学,大发求仁之义,而讲中外之故,救中国之法。……时功课共有七条:读书、养心、治身、执事、接人、时事、夷务。……其见于形式者如音乐、兵事体操诸课,皆属创举。”                              

——《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2)据材料二,概括朱熹“小学”与“大学”的主要区别。(不得照抄原文)

(3)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和康有为讲学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认识康有为讲学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你从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启蒙运动的参与者中,孟德斯鸠列举被告的种种权利,卢梭为儿童的权利辩护,伏尔泰为司法不公的受害者平反昭雪,康德分析世界和平的前提条件。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

A. 捍卫人道精神    B. 倡导人性解放

C. 批判专制统治    D. 呼吁宗教宽容

 

查看答案

传记学家阿尔森·古留加这样评述西方近代哲学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人物:“一方面他将自己感性的生活欲求压缩到如此低微的程度,另一方面他又把理性的精神探索发挥到了如此的淋漓尽致。他从没有出过远门思考范围却横跨宇宙。”材料中的“他”应该是

A. 苏格拉底    B. 莎士比亚    C. 孟德斯鸠    D. 康德

 

查看答案

下表是教皇本尼狄克十二世时(1334~1342)制定的一个公开的赎罪价目表,对不同的罪行,规定了不同的价格。对此,后来马丁·路德的回答是(  )

A. 因行称义    B. 先定论    C. 信仰得救    D. 教随国定

 

查看答案

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之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来说就够了。这正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一切。这说明他(  )

反对信仰基督教  推崇自由、平等、博爱

追求现世的幸福  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