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苏格拉底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没有人自愿作恶。他们所述的共同目的是

A.重视对人的研究                B.强调教化对人的作用 

C.实行民主政治                   D.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B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孟子和苏格拉底二人均强调人善的好处,均强调人善是通过后天的教化培养出来的,所以他们所述的共同目的只能是强调教化对人的作用而非其他的三个选项,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智者学派普罗狄柯认为.神不过是人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想象出来的,人们因为看到太阳、月亮、河流对自己有好处,就把这些东西命名为神。克里底亚认为,神对人的命运是不关心的。这些认识(  )

A. 有利于树立起人的尊严和权威    B. 成为古希腊人文精神的起源

C. 打破了对希腊神系的图腾崇拜    D. 导致个人主义在古希腊泛滥

 

查看答案

人们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依靠他拯救众生。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帝的长期统治便凝聚成人们对皇帝敬仰的世俗宗教意识。农民战争并不反对这种意识,而是企图用一个“明君”代替“暴君”。开始对这种意识提出质疑的是

A. 董仲舒

B. 朱熹

C. 黄宗羲

D. 李贽

 

查看答案

龙场悟道的故事是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说明王阳明领悟到求理的途径是(     )

A.发明本心                    B.圣人托梦

C.格物致知                    D.知行合一

 

查看答案

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查看答案

自汉文帝、景帝时起,汉代诏令一改汉高祖时期“既无典故,也不讲究对仗之美,直自道来,几近口述”的风格,开始注重文辞的修饰和句式的工整,且在措辞中称引儒家经传成为常态。这主要反映了

A. 黄老之学在汉代消失

B. 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

C. 儒家思想已经取得统治地位

D. 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日渐突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