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当时一般人都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当时一般人都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理想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尚,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王文泉《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

根据材料指出当时中国人的社会生活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变化:否定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肯定西方生活习俗。(或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思想的不断传播;临时政府颁布的革除旧习俗的法令;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首先要判断清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然后明确指出当时中国人的社会生活观念的变化,最后再从经济方面、思想观念方面的变化以及临时政府的具体的法令均是可以作为变化的原因。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中国人的社会生活观念的变化及原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以恶。……世人习而不察,辄怪刑狱之日繁,盗贼之日炽,岂知小说之于人心风俗者,已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清)钱大昕(1728~1804)著《潜研堂文集》卷十七《正俗》

材料二

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的,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明清小说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小说兴盛的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对“中体西用”的评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中体西用”的实践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查看答案

现珍藏于英伦敦泰特画廊有一副静物画。它的黄色极其重要跳跃,每朵花就像一团火,细碎的花瓣和叶则像火焰,让人感受到灼热阳光下的灿烂,推断这幅画的作者是

A.塞尚

B.罗丹

C.丹纳

D.凡·高

 

查看答案

彼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以上观点反映了

A.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

B.反对人们对现世生活的追求

C.反对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

D.维护教会的神学和世俗权威

 

查看答案

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一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反映了她

A.对英国环境污染的漠不关心

B.对化学和医学知识茫然无知

C.为工业文明到来而兴奋不已

D.为本国的空气纯净深感自豪

 

查看答案

2012年10月11日,莫言凭借《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小说将书信、元小说叙事和话剧融合为一体,塑造了一个乡村女医生的形象,描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近60年的农村生育史。下列作品与该作者创作艺术风格相似的是

A.《百年孤独》

B.《巴黎圣母院》

C.《等待戈多》

D.《大卫·科波菲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