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冯友兰先生说,在一个社会从一种社会制度转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渡时期……旧的统治思...

冯友兰先生说,在一个社会从一种社会制度转向另一种社会制度的过渡时期……旧的统治思想已失去了统治的地位;新的统治思想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中的各个阶段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并在一定程度上系统化、理论化。下列现象(或思想)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A. 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    B.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C.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D. 宋明理学

 

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旧的统治思想已失去了统治的地位;新的统治思想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中的各个阶段或代表他们的知识分子都或多或少地有机会提出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可知是新旧社会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思想领域的情况,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形成的社会原因:①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②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建立起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可以畅所欲言。③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望。④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符合上述观点,所以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荀子·劝学》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在此,荀子认为

A.人性善良

B.环境对人的影响重大

C.人的品质与生俱来

D.人可以战胜自然

 

查看答案

苏格拉底在和人交谈之时,总是会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让对方回答,鼓励对方依靠自己的努力逐步找到正确答案。孔子经常会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他也很乐于接受学生的提问,并通过回答来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这表明二者在教学方法上都注重

A.平等相待

B.启发引导

C.辩证思考

D.逻辑推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晚晴是一个大转型时期,其变化的步伐在1895年以后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狭隘性日益明显:有远见的人士清楚地意识到,中国必须拓宽对西方的认识和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军事和工业技术,而应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系、社会结构、科学和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对这些领域的西方作品进行翻译,成为改革和革新最主要的前提条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选自2012年全国高考试卷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95年以后中国现代化进程在思想方面发生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自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呈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要求:从外部动力、内部动力两个方面来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邓小平《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材料二

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邓小平《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

材料三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江泽民中共十四大上的讲话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谈谈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科技和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2依据材料三,归纳江泽民报告的主要观点。

3简要概括上述三则材料观点的相同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招生,应考者三百余人,皆中小学生。校长杨月如先生嘱各举崇拜人物,以表其景仰之诚。统计结果如下:

序号

崇拜的人数

被崇拜者

1

153

孔子

2

61

孟子

3

17

孙中山

4

11

颜渊

5

8

诸葛亮、范仲淹

6

7

岳飞

7

6

王守仁

8

4

大禹、陶侃、朱熹、华盛顿等

9

3

程德全

10

2

苏轼、康有为、袁世凯等

11

1

伯夷、周公、苏秦、张仪、秦始皇、张良、萧何、韩信、司马迁、马援、班超、韩愈、司马光、程颐、徐光启、顾宪成、史可法、曾纪泽、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马丁·路德、培根、卢梭、梁启超、武训、安重根等

12

23

无崇拜者

——据《考师范之笑话》上海《时报》1913-7-1

材料二1923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纪念的一份民意测验中,有你心目中国内或世界大人物是哪位?的问题,回答者大多数来自学生,答案却大相径庭,结果如下:

1923年北京大学校庆25周年民意测验第6题统计表

---------------------------------------------------------------

姓名票数姓名票数姓名票数姓名票数

---------------------------------------------------------------

孙中山473陈独秀173蔡元培153段祺瑞45

胡适45梁启超29吴佩孚27李大钊25

章太炎10冯玉祥7袁世凯5康有为3

黎元洪1孔子1庄周1诸葛亮1

曾国藩1汉武帝1

合计:1056

--------------------------------------------------------------------

姓名票数姓名票数姓名票数姓名票数

--------------------------------------------------------------------

列宁227威尔逊51罗素24泰戈尔17

爱因斯坦16威廉二世12杜洛斯基12华盛顿11

甘地9杜威9俾斯麦9林肯9

托尔斯泰7路易·乔治6马克思6马丁·路德1

合计:497

——据朱务善《本校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之“民意测量”》、《北京大学日刊》1924-3-5

回答:

1从整体上看,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调查结果各有何特点?

2你认为什么因素导致了民意测验的某些结果差别如此之大?

3如果引用上述资料作学习和研究,你认为应当注意什么问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