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可...

有学者认为战国至西汉初农民的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多种经营的收入可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这种观点

A.推翻了对古代抑商政策的固有认识

B.否定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C.深化了对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理解

D.肯定了战国至汉初私营纺织业的发达

 

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尽管提出了桑麻纺织、家畜饲养及园艺种植,但并未说明其在商业领域内的流通,无论是重商还是抑商政策均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不能体现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的否定,故B项错误;传统意义而言,古代中国经济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精耕细作、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而本题中关于桑麻纺织、家畜饲养及园艺种植等比重的描述,使得对古代经济的认识视野进一步拓宽,理解也随之深化,故C项正确;本题私营纺织业在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及总量无从体现,其是否发达亦不可知,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小农经济 【名师点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经济形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精耕细作。 主要生产目的: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经营方式:以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分散经营。 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荀子》“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由此可见荀子主张

A.天行有常

B.礼法并施

C.君民共治

D.施行德治

 

查看答案

武王伐纣利用了商朝士卒的临战倒戈取得胜利周公将之总结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周朝贵族对周之所以取代商这一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其带来的结果是

A.提出了中央集权思想

B.形成了官僚政治理论

C.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

D.出现了天人感应学说

 

查看答案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欧洲意义上的宗教的目标是让人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理想的人,成为一个圣徒、一个佛、一个天使;而儒教限于让人成为一个好公民——像孝子和好公民那样的生活。孔子为中华民族所做的最伟大的工作,是他给了他们一个真正的国家观念。通过给出真正的国家观念,孔子使得这个观念成了一个宗教。中国传统的道德观是对道德功能的重视、以善为本的人性论、以道德为基础的文明观、忠君尊王的孝史论、三从四德的女性伦理。

——摘编自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1915年)

材料二

在个人生活方面,西方人为运动而生活,东方人则为生活而运动;西方人为赚钱而活着,东方人则为人生创造财富。在社会问题上,东方的社会,立足于道德基础之上,西方的社会建筑在金钱之上。在政治问题上,欧洲早期是通过基督教来统治人民的,文艺复兴之后所行的是强权政治,到现代就变成了混乱加上警察的社会;东方人是靠良心、廉耻和道德观念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东西方之间存在许多差异,但我相信东西方的差异必将会消失并走向融合。

——摘编自《辜鸿铭讲国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辜鸿铭关于中西文明的观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辜鸿铭的思想。

 

查看答案

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我绝不相信,在这次战争结束时,即使我们站在一旁而且继续站在一旁,我们能够在物质上使用我们的力量,决定性地消除战争时期已经发生的情况,防止在我们对面的整个西欧归于一个国家的支配之下……

——《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在英国下议院的演说》(1914年8月3日

材料二

这是一种与全世界为敌的战争。美国船已被击沉,美国人的生命被夺去,其手段令我们听到大为激怒,而其他中立和友好国家的船舶和人民,也被用同样手段击沉,淹没海底。这里并不曾有任何区别。挑战是向全人类的。每个国家必须各自决定怎样去对付它。……我们的动机并不是复仇,也不是把国家的物质力量拿出来耀武扬威,而仅仅是主持正义和维护人类权利,我们只不过是这种正义和权利的诚实的捍卫者。

——《威尔逊总统提请美国国会对德宣战的演说》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英国面临战争时外交政策的转变。

(2)材料二提到的“手段”是一种什么样的战术?美国参战真的是为了“主持正义和维护人类权利”吗?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奏折是清朝官员向皇帝上呈的机密文书,亦称密折。明朝及清初制度,官员向皇帝奏事,公事用“题本”,私事用“奏本”,两种文书都具有公开性,要经通政使司阅览、登录,内阁票拟,通常在皇帝审阅之前其内容已为外界知晓,致使上奏人不便畅所欲言,下情不能完全上达,而且往来周转,耽误时间。自康熙时起,开始出现奏折这一新的文书形式,上奏人撰写奏折后不得泄密,不经过其他机构、官员,直达御前。奏折起初的用途,主要是让一些在外公干的近臣汇报地方情况和官民舆论,皇帝阅后在原折上朱批发回,顺便交代新的任务。

雍正帝即位后,进一步扩大奏折的使用范围,规定内外大臣对属于机密、紧急的事务均可先以奏折上闻,然后再写题本作为正式报告。奏折撰写人不仅包括高级官员,一部分中下级官员经皇帝批准后也获得了此项权力。按照雍正的要求,他们对政务利弊、吏治勤惰、上下级官员及同僚品行、百姓生计、地方风俗各方面事务,凡有重要问题,不必等到完全核实,即可先在奏折中“风闻”上报。为加强保密性,对奏折的缮写、呈递过程都做出了更为严格的规定,如有违犯要受到严厉处分。这样奏折逐渐成为清朝最重要的官文书,题本、奏本则变成例行公事。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从康熙到雍正时期奏折制度的主要变化。

(2)依据材料,简析奏折制度的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