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亿亩。明清时,新...

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亿亩。明清时,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边际之地”的增加(     )

A.根源于古代人口的持续增长

B.反映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

C.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

D.体现了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

 

B 【解析】 试题分析: 我国古代人口并不是持续增长的,所以A错误。“边际之地”的增加不一定会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不选C。“边际之地”的增加不能反映传统农业的特点,不选D。宋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在增加,但新增加的耕地多是“边际之地”,说明解决人地矛盾的方法主要是扩展耕地,从侧面反映了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明清时期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是(     )

A.玉米、甘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

B.“湖广熟,天下足”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

C.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 “计日受值”

D.金属货币广泛应用,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查看答案

学者方行在《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指出:“往时江南无尺寸隙地,民力田,佃十五亩者称上农,家饶裕矣,次仅五六亩,次三四亩,佐以杂作,非凶岁亦可无饥,何者?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材料反映了江南农村    

A.家庭手工业的收益高于农业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

C.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未改变

D.土地利用率高但兼并严重

 

查看答案

中央电视台在《探索·发现》栏目中曾播出“徽商之儒商”节目。节目中说“徽商一个明显的特点是群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由此可以推断徽商的“贾儒结合”实质是(     ) 

A.旧式商贾与权贵的钱权结合

B.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C.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

D.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

 

查看答案

公元1368年,明太祖对担任开封府知府的宋免说:“汝往治郡,务在安辑人民,劝课农桑,以求实效”。这反映了朱元璋    

A.开始以农耕为封建专制主义经济基础

B.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维护明朝统治

C.压制东南沿海出现的成熟商品经济生产模式

D.仍坚持实行“闭关锁国”、“海禁”政策

 

查看答案

下表是北宋赋税结构的变化表(单位:万贯)。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四项分析合理的是(     )

年代

农业税

非农业税

997年

2408.1

1567.7

1021年

2641.2

3874.0

1077年

2021.3

5117.2

A.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B.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C.赋税的不断增加使得北宋政府消除了财政危机

D.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负担的减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