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唐代节度使冯宿曾奏请朝廷:“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日历)鬻于市。每岁司...

唐代节度使冯宿曾奏请朝廷:“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日历)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违背)敬授之道。”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雕版印刷术在民间流行     活字印刷提高印制效率

民间私印有损朝廷权威      私营商业活动比较活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C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题干中的时间是“唐代”。活字印刷术士北宋平民毕昇发明的,所有带②的选项都不正确,即ABD三项均排除,只有C项符合题意,正确。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下列选项与这一观点相符的是

A.郡举贤良,擢为百官     B.“分王子弟,以为屏藩”

C.不再重用三省长官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查看答案

“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暇,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 《史通》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

重视教化   论从史出     客观撰述       孤证不立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借口中国的司法制度过于野蛮残酷,不能适用于西方人,因此强迫清政府承认外国的领事裁判权。1906年秋清廷设立专门司职审判的大理院,从机构设立上启动了行政、司法分立的进程,如果说这一改革还只是对传统体制稍加变动的话,那么在地方各级,从袁世凯在天津府地方试办新式审判厅开始,到京师地方、东三省及江苏等地试办各级审判厅,以及后来各省城、商埠各级审判厅等各级新式审判机构的设立,无疑是对传统体制的重大突破。从其人员任用上看,传统体制中,各级行政官即是审判官,审判所需的法学专门知识主要是靠其司法审判的辅佐人员,而新式审判机构的审判官员,既需要较长时期的专业学习,考试选拔合格,并经过一定时期的试用后,才能正式成为其一员。袁世凯在天津试办新式审判厅时,“经试办数月,积牍一空,民间称便”,甚至开厅以后,洋商因为该厅审判公正,“亦有不先赴该国领事投禀而径赴该厅起诉者”。清末政府通过《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以及其后几部法律,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规定了辩护和律师制度。被告人有权对自己所受到的控诉进行辩护,并随时可以自己选任或由法定代理人为其选任辩护人。

——春杨《论清末中国司法体制的转型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指出晚清司法审判制度的主要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司法审判制度改革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南北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骈文,一味追求声律、词藻、用典,文风萎靡,形式僵化,内容空洞,已成为表达思想的障碍,严重束缚了文学的发展。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日益占据优势,士族地主势力迅速衰弱,唐代出现了韩愈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所谓古文运动,名义上是恢复周秦两汉的古代散文体,好像是一个复古运动,实际上却是要在继承古代散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自由质朴,注重内容的新散文体来代替骈文,是一个试图使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适应时代要求的革新运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文艺复兴,从表面上看来,是欧洲思想文化人士复兴希腊、罗马的运动。在他们心目中,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欧洲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和高度完美的境界,但是在中世纪却衰弱下来甚至湮灭了,中世纪的欧洲几乎成了文化沙漠。因此他们怀有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求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这是“文艺复兴”一词的由来。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古文运动与文艺复兴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古文运动与文艺复兴社会价值的共通之处及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以士大夫为中心的“四民社会”。“四民社会”乃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士农工商这四大阶级,形成了以儒家价值为核心的社会分层。隋唐以后,凭借着科举制度,士大夫阶级在古代中华帝国,成为了帝国王权制度与社会宗法制度相互联系的中枢和纽带。……以儒家价值和科举制度为核心所得以建构的士大夫阶级(亦称为士绅阶级),其一身兼二任也,在朝廷辅助君王统治天下,在乡野为道德表率和地方精英领导民间。明代以后至晚清,这一以士大夫为中心的四民社会慢慢发生了一些变化,商人和军人的地位上升,威胁到士大夫作为社会中坚的核心地位。

——摘编自许纪霖《科举废除与“断裂社会”》

材料二  1905年科举制废除,切断了传统士大夫跻身、晋升官僚体制之路……漂泊、游移于体制之外的新型知识分子,在社会分工日渐发达的现代社会职业架构中寻求谋生之路与社会角色。虽都以知识资源、文化资本谋生,但不再如以往士大夫仅有读书做官的单一通道,而是有了职业上的“分工”。状元出身的张謇在1894年蟾宫折桂之后远离官场,走上了实业救国之路;进士身份的张元济在维新运动失败后,由翰林而入商,于1902年投资商务印书馆并很快成为灵魂人物;严复、梁启超等人致力于以译书、创办《国闻报》、《新民丛报》等报刊,成了以媒介影响社会的传媒知识分子;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等现代大学与各类新式学堂的相继建立催生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同时为他们提供了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等新的职业和人生路径。

——摘编自俞祖华《近代社会变迁视阀下的知识分子成长路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的结构特征,说明士大夫成为古代社会核心的历史原因。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从知识分子群体发展的角度,比较古代士大夫和近代知识分子的区别。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士大夫和近代知识分子各一典型人物,并作出简要介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