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威廉二世时期(1888—1918年在位)德国的军队、...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威廉二世时期(18881918年在位)德国的军队、政治和商业领导人一致认为,国家的发展建立在军事扩张之上。军事扩张的动力是以帝国主义文化为基础的,这种文化传播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市场的征服、势力范围的渗透、资本家同伴之间的竞争、生存空间的获得和国家力量的上升。为想象的军事优势、总体的经济力量,尤其是工业活力、广泛传播的乐观主义和好战情绪所鼓舞,军事和政治领导人发现,当他们做出推进战争的决定时,这是许多德国人甚至大多数德国人都能接受的选择。

包括德国在内的20世纪20年代的西欧知识分子们,经历了战争的考验,亲眼目睹了扫除百年帝国、席卷欧洲的革命浪潮,他们无法使自己摆脱这样的想法:世界末日仅仅是被推迟了。

——摘编自丹尼斯·舍尔曼《西方文明史读本》

(1)根据材料,概括威廉二世时期大多数德国人接受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20年代西方知识分子中弥漫着一种怎样的情绪?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情绪主要受到了哪些事件的影响?

 

(1)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增强了德国的经济实力;统治集团和资本家通过战争谋发展的欲求;德国人对战争获胜的乐观预期;政府对帝国主义文化的宣传等。 (2)情绪:悲观失望。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苏俄社会主义革命;意大利的法西斯运动。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了德国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的能力。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统治阶层希望通过军事扩张获得国家的发展;工业革命带来的国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增强增加了德国人对战争获胜的预期;而帝国主义文化的传播则极大的鼓舞了人民的好战情绪,所以这些是当时大多数德国人都接受战争的原因。 (2)本题考查了一战后欧洲的社会思潮,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内容“世界末日仅仅是被推迟了”可知在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的知识分子充满了深深的悲观失望情绪。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他们出现这种情绪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战对欧洲的巨大破坏,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和意大利的法西斯运动等。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一次世界大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世纪上半期,自由主义思想家的论点主要是赞成个体公民的权利和社会作用,强调议会控制政府权力以及行政人员职责的必要性。整体而言,自由主义相信现存政治和宗教观念的多元性,它处处都为少数人的权利进行呼吁,认为那些权利应该得到保护。只要持异议者把自己的活动保持在法律规则之内,就不能使他们因宗教和政见的不同而丧失民事行为能力。个人财产权以及政府保护财产权的职责是自由主义思想的本质特征。

自由主义者忙于信奉理性的政治秩序,它基于宪法并为拥有有限权力的政府所推动,大臣们要对议会负责。大多数自由主义思想的另一个特点是相信进步和文明的不断前进,认为有科学进步和勤奋的中产阶级新的自信相助,人类定会不断进步。

  ——摘编自E.K.布拉姆斯泰德《西方自由主义》

(1)根据材料,概述19世纪上半期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上半期西方自由主义流行的主要原因,并说明这一思潮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代以来贵戚专权、武人跋扈,宋太祖“虑其因缘挟私”,决定废除唐代科举中的“公荐”旧制,将科举考试的试卷优劣作为选拔官员的唯一评判标准。同时为防止考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使殿试成为定制。隋唐进士科岁取不过二三十人,宋太祖为了笼络士人,还大大扩充了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并提高了录取后的待遇,科举得第后即可授官,不需像唐代一样再经吏部试。宋代还对考务工作进行了严格的纪律规范,将唐代未普遍推行的糊名法列为定制,并进一步实行誊录,使考官无法通过姓名或笔迹等信息确定试卷的归属。

——摘编自何忠礼《科举与宋代社会》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科举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改革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7年6月,潘光先生在上海某报刊登“中国之家庭问题征求答案”的问卷调查,提出关于家庭结构、婚姻、子女的若干问题,共收回问卷317份。

有效问卷中受访人的性别和职业分布:男性受访人226人,其中有学生105人,教育者26人,学问者10人,会计10人,银行业10人,其他职业都10人以下。女性受访人有44人,其中有学生17人,教育者12人,其他职业较少,有许多自己无法辨别职业。

部分调查数据统计:

满分5 manfen5.com

——摘编自潘光旦《中国之家庭问题》

关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的家庭观念,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书院是中国古代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其萌芽于唐末五代,在宋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当时书院多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立,著名的书院有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等。清代,雍正帝颁布上谕,明令所设书院皆由封疆大臣控制,并由政府拔给经费,书院应重视“读书应举”。清末,书院为近代学堂所取代。南宋以后历代书院共同依据的总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规定,书院学生要接受的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个方面的伦理关系的教育。书院的主要课程有儒家学说、历史、诗词和诸子百家等,其中“四书五经”和理学大师的讲义、语录、注疏等是书院的重要读物。

——摘编自陈元晖《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大学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兴起。它们多由当时已有的城市学校和主教学校发展而来。如1150年正式成立的被誉为“欧洲母大学”的巴黎大学,便由巴黎圣母院教堂学校演变而来。这一时期的著名大学还有英国的牛津大学(1168年)、剑桥大学(1209年);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大学(1224年);法国的蒙特利尔大学(1181年)等。当时大学一般开设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大学科,文学最初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后来才独立成科,“七艺”是其主要课程。“七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一般包括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以及音乐,后来又增加了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

——摘编自刘明翰《欧洲文艺复兴史教育卷》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中国古代书院课程与中世纪后期西欧大学课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古代书院和中世纪后期西欧大学课程特点形成的社会背景。

 

查看答案

有历史学家认为20世纪开始于1914年,结束于1991年。据此判断,其历史分期的依据是

A.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B.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C.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                D.技术革命的影响程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