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末的开明专制化过程,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末的开明专制化过程,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它们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自变法以后,晚清政权实际上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从传统专制向开明专制政体转变的历史努力,由于晚清新政的失败与清王朝的崩溃,中国清朝统治者最终并没有完成向开明专制政体的成功转变。

……然而,当他们认识到,只有仿效西洋先进的技艺,才能增加自己的抵抗西方侵略的能力时,他们就在客观上,不可避免地迈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并由此而一步一步地走上新的历史道路。在这一仿效过程中,他们迟早就会意识到,只有进行更为开明的政策创新和体制创新,才能使官僚体制有效地吸纳社会上的现代化精英,才能够更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非如此不能最终实现他们的既定目标。这一行为逻辑决定了,只要专制体制的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过程一旦开始,那就在客观上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从传统专制向开明专制化转变的过程。所谓的开明专制化,就是专制政体的“旧瓶装新酒”,利用皇帝的权威和既定的官僚体制,作为政治杠杆来推行现代化的转型。

——萧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1)为什么一个旧王朝在承受西方列强的挑战之后,最早的现代化选择,是一种开明专制化运动呢?(4分)清王朝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走上新的历史道路”的。(4分)

(2)如何评价晚清的开明专制化运动。(7分)  

 

(1)人们只能在既定的条件下,运用当时的政治组织来尝试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一个旧王朝的政治精英,在面对民族危机这种巨大的压力时,他们想到的首先是通过传统王朝体制来抵制西方列强的侵凌,维护王朝自身的利益,他们不可能超越这一时代限定条件。(4分,主要看表述和逻辑)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到进行政治制度创新。(4分) (2)(注:答案具有开放性,有道理可相应得分)政治上:打破传统的专制体制,利用皇帝的权威和既定的官僚体制,作为政治杠杆来推行现代化的转型。经济上:开始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度。思想上:从中体西用到立宪救国,推进思想解放。社会生活上:深刻冲击了社会生活,包括教育、实业、饮食、服装等。整体转型: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工业化、思想的理性化,中国的社会转型明确了方向、加快了步伐。局限性:中国的传统官僚体制的自我创新能力太低,专制集权政治的文化惰性十分强固。(总7分,积极性5分,一个方面2分,总分不超过5分即可;局限性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时代局限和阶级的局限角度来看,当旧王朝面对民族危机这种巨大的压力时他们想到的首先是通过传统王朝体制来抵制西方列强的侵凌。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即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时期提出“中体西用”,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维新变法时期又提出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对清末新政从积极和消极的两个角度来回答,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积极方面的评价,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习俗各方面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消极方面,可以从传统官僚体制的自我创新力低下等角度来回。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清末的开明专制化·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启蒙运动一词源自以下事实:这一运动的领袖们认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启蒙时代。他们将过去其本上看做是一个迷信和无知的时代,认为只是到了他们的时代,人类才终于从黑暗走进光明。因而,启蒙时代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有了“进步”这种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观念。由于启蒙运动,人们开始普遍认为,人类的状况会稳步地改善,因此,每一代的境况都将比前一代更好。

……因而,这些哲人使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毁灭性的批判的猛击。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他们的时代”到来的社会背景是什么?(4分)

(2)“人们开始普遍认为,人类的状况会稳步地改善”人们的这种自信来源于什么?请任选法国的一位启蒙思想家并介绍他的主要观点(注意:介绍要准确详尽,只写名词不得分)。(4分)

(3)结合所学知识,“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是什么?(3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论语·学而篇》中说:“子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一文中说:“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日:“侈,恶之大也。”

【材料二】  (开埠通商后)近代上海的商人们讲求体面排场,追求奢侈豪华,为的是得到某种优胜者的快感,为的是向人们证实自己的社会价值。

——朱时英《近代中国商业发展与消费习俗变迁》

(1)材料一中孔子和司马光分别从何方面论述节俭的问题?中国古代倡导节俭观念的历史原因是什么?(8分)

(2)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实际上受到了西方文明怎样的影响?(4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秦置左右丞相,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汉武帝在中央设立“中朝”,以侍从、秘书为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后逐渐成为国家的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特别是丞相权力过大,最高统治者遂将相权分散,使之互相牵制,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体制。隋唐时期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皆为丞相。唐朝时的中书省是掌握机要、决定军国大事的最高出令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尚书省的职权,由于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设立而被削弱。其长官主要是掌握尚书省,并具体落实中书省颁布的皇帝诏旨和经门下省审阅、皇帝批准的各种奏章。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发展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述评)

 

查看答案

如图所示,该宣传画反映了

满分5 manfen5.com

A.美苏两极支配着世界各种力量

B.中国社会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C.苏联国家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D.中国外交有重大突破和转机

 

查看答案

1949年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演变经历了“鼓励发展—二根本改造——有益补充——共同发展”的曲折过程,其中“有益补充”地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

C.计划经济退出中国舞台    D.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