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7年至1914年,英、法、俄、日、美等国研...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7年至1914年,英、法、俄、日、美等国研究人员先后以极少量的银两,从甘肃敦煌掠买走了大量的古文献。至今这些流散至海外的文献达3.5万件,约占敦煌所有文献的2/3。

材料      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北大的敦煌学课堂上,我们听到的是老师的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夺回敦煌学研究中心的慷慨陈词,看到的却是老师手里经常捧着的那本池田温的《中国古代籍帐研究》,因为这是当时有关社会经济文献的最佳录文集。我们跟着老师按照中国传统的治学方法一字一句地释读,可是当我们要真正研究一件文书时,却要去读那波利贞、仁井田隍、藤枝晃、池田温、戴密微、贝利等外国学者的文章。无论如何,新一代年轻的敦煌学研究者,是在这种强劲的爱国主义热情鼓舞下,奋起直追,经过二十年的努力,确实在敦煌学研究的某些方面取得了成绩,中国已经可以说是世界敦煌学的一个中心了。

如上所述,对“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的误读,就和“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的误读一样,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敦煌学界影响深远,并非坏事,它促进了中国敦煌学的迅猛发展。但是,它也带来一个副作用,就是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日两国敦煌学界某些领域的交往,也阻碍了中国学者吸取他人的长处。1988年,在听说藤枝晃要来北京参加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召开的学术研讨会后,会长季羡林先生特别提出“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口号,来打消中日两国学者之间的隔阂。

——2005年《历史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这一说法是否符合史实,并说明判断理由。(判断和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10分)

 

判断:1988年季羡林提出的这一说法符合客观史实。(2分) 理由:首先,敦煌在中国,保存了大量中国古代文献,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2分)其次,敦煌学在世界,大量敦煌学研究成果是国外学者取得的。中国大量敦煌文献流传海外。海外研究人员利用掠夺的中国敦煌文献进行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在敦煌学研究中地位重要。(6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要求,本问属于观点评论题,在解答时应该注意以下步骤:第一,要对材料中表述的观点准确概括、归纳,言简意赅;第二,对提炼出来的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要充分;第三,在论证完后,要有总结性的,点评性的结论;第四,评述的过程,要言之成文。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这样来认识: (1)观点判断:1988年季羡林提出的这一观点符合客观史实。 (2)史实论证:①首先,“敦煌在中国”,即敦煌保存了大量中国古代文献,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②其次,“敦煌学在世界”,即大量敦煌学研究成果是国外学者取得的:A.由于旧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以及专制统治和列强对中国文化典籍的掠夺,大量敦煌文献流传到海外。B.海外研究人员利用掠夺的中国敦煌文献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成果等。 考点:历史观点评论·中国古代文化传承·“敦煌在中国”(课标外);历史观点评论·中国古代文化传承·“敦煌学在世界”(课标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农业进步,首先表现在结构性的变化上:如果说中世纪是庄园制,16世纪前后是小块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租地农场的混合体,那么,18世纪则主要是资本主义租地农场制。1725年至1775年间,即使在苏格兰高原和群岛上,农业生产组织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几乎到处都在大地主和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一个中间绅士阶层的包佃人”,即马克思称之为的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

——侯建新《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生产与消费再评析》

材料二       维贝尔一再强调煤和铁在工业革命中的“主导作用”,甚至说:“现代资本主义的胜利是由煤和铁决定的”,如果没有煤铁生产的发展,“这个制度会遭到什么,欧洲又会遭到什么,我们就不得而知了”。煤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英国工业革命正是在此基础之上,所以罗斯托说英国是当时世界上“唯一能够把棉纺织技术、采煤和炼铁技术、蒸汽机以及巨额的对外贸易结合在一起,使自己走上发动阶段的国家”,从而出现工业革命,进入近代工业化。

明清江南经济发展的情况,与英国恰好成为鲜明的对照。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从而形成一种“超轻结构”。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

——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中世纪到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农业结构的变化,(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中英两国农业生产主要经营模式的区别。(2分)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清时期中国经济落后于英国的表现。(4分)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武则天参与朝政和当上皇帝之后,对科举制度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

首先,扩大制举。缩短制举间隔,使“常举”制度化,变数年一次开科取士为每年一次。并扩大录取人数,增加制举科目,把以前每次1~2科,增加到7~8科。其次,创立殿试。据史书记载,殿试是于载初元年(公元690年)二月十四日,武则天亲自于洛城殿对贡士进行面试开始的。这次考试进行了数日,仕子云集,达上万人。第三,设武举科。女皇晚年,于文科殿试之外,又创办了武举,以选拔武艺精通、具有将帅才能的人。从此以后,宋、元、明、清四朝都开武科。第四,开创“南选”。唐初,边远的五岭及贵州一带,文化比较落后,武则天有意加以开发,对这些地区在人才的选拔上特别给予照顾。第五,创“密封卷”。即此后开科,必须糊上考生的姓名,监考官按答卷优劣定格录取,这就是最早的密封卷。

——《武则天在科举制度上有哪些改革》

(1)根据材料,概述武则天科举改革各项措施的积极作用。(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试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创新对封建统治的积极影响。(4分)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可以说,战后美国在世界上的每一次重大举措,都是在遏制共产主义这一总的战略方针的指引下进行的”。照此推断,美苏“冷战”对峙的原因是   

A.美国试图建立全球霸权              B.美国与苏联国家利益的冲突

C.美国与苏联实力相当                D.美国与苏联意识形态的冲突

 

查看答案

1975年,苏联支持下的莫桑比克解放阵线最终战胜了北约支持下的欧洲殖民军,取得了独立并宣布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类似的还有加纳等国。这些现象说明   

A.民族解放运动中曾混杂冷战因素

B.民族独立运动导致了世界多极化

C.美苏双方把军力重点部署在非洲

D.文明程度提高使欧洲放弃了殖民地

 

查看答案

下图所示为美国、欧共体和日本经济总值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变化趋势。该趋势对世界格局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满分5 manfen5.com

A.日本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B.欧洲加快了政治一体化进程

C.第三世界国家迅速崛起              D.促进了世界多极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