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8分)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在西方的冲击下,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又是一次精神上的...

18分)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在西方的冲击下,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又是一次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事实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于是,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出现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等著作。……地理学中寄托了他们经世匡时的苦心,并标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可惜的是,在当时,对这两部意在醒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上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察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讲富强、救危亡,惟用西洋之术。……今日之要政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实施的事项莫亟于废八股,即汉学、宋学、词章亦皆宜束之高阁。他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19世纪中叶中国文化近代化开端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19世纪末中国民族精神发生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背景。(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严复在维新理论宣传上的积极影响。(6分)

 

(1)表现:部分中国人开眼看世界,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2分);出现了一批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2分);关注度不高,关注的人少。(2分) (2)变化:具有群体意义的民族觉醒(2分)。 背景:甲午战败,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民族危机日益加深;(2分)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历史舞台。(2分) (3)影响:借用进化论呼唤国人的民族意识,成为激发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2分)增强了救亡图存的勇气,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2分)要求改革封建制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具有进步意义(1分);同时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思想启蒙作用。(1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在中国社会缓慢地发生变化的同时,出现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等著作……地理学中寄托了他们经世匡时的苦心,并标示了中国文化近代化的开端。”可以概括出部分中国人开眼看世界,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和出现了一批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由“可惜的是,在当时,对这两部意在醒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可以分析出关注度不高,关注的人少。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机。”可以分析出具有群体意义的民族觉醒。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19世纪末的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剧和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两个角度来回答。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他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可以概括出借用进化论呼唤国人的民族意识,成为激发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由“讲富强、救危亡,惟用西洋之术”可以分析出增强了救亡图存的勇气,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由“今日之要政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实施的事项莫亟于废八股,即汉学、宋学、词章亦皆宜束之高阁。”可以概括出要求改革封建制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具有进步意义;同时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思想启蒙作用。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思想的萌发·中国文化近代化开端的表现;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变法·民族觉醒;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变法·严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5分)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经济发展也离不开中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001820年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从23.1%提高到32.4%;而整个欧洲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仅从23.3%提高到了26.6%。(注:当时印度的GDP在世界GDP中所占的比重为24%)。

——(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材料二 18世纪的清朝)不仅西南以及东北得到大开发,中部也得到进一步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在1819世纪,中国东部由于居于东亚贸易圈的内核,所以日本的铜,美洲的银,东南亚的粮食、木材、锡、香料、药材,印度的棉花、染料,俄国、美国的皮毛,都流向中国东部来了。……珠江三角洲人民用印度输入的棉花纺织出来的棉布,大部分出口到英国。

——刘东等《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

材料三  1979年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变得越来越好,能够以和平的方式进入世界市场,在其中扬长避短,获得利益……麦迪森运用PPP方法计算,1995年中国的GDP在世界的比重已经从1978年的5%上升到11%,因此,早在1995年,中国GDP就已经超过日本和前苏联地区,仅次于欧洲和美国。

——刘东等《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经济在17001820年间发展的哪些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1978年到1995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5分)

 

查看答案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为哲学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并呈现正反两个方面,例如启蒙时期的机械决定论和19世纪末以来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就是典型的偏差:都影响了当时社会的思维方式。上述两个观点主要运用与借鉴了(  )

A.量子理论与进化论              B.量子理论与相对论

C.细胞学说与原子论              D.经典力学与进化论

 

查看答案

从西欧六国到十二国,再扩展到包括东欧的二十七国,在欧洲走向联合的进程中,其中有两个国家从敌对走向和解并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两个国家是指右边图中的(  )

满分5 manfen5.com

A.②       B.①        C.③       D.①⑤

 

查看答案

某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他查阅了以下相关的历史书籍。依据你的判断,他研究的历史主题最有可能是(  )

满分5 manfen5.com

A.殖民体系的崩溃                    B.两极格局的瓦解

C.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第三世界的崛起

 

查看答案

19184月,列宁曾说:“有人在这里说,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我认为,这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我们不能设想,除了建立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对此观点的评价,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苏俄中央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存在分歧

B.列宁主张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文化

C.列宁提出该观点是在三年国内战争期间

D.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