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私门...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故私门无著述文字”,就造成了“学在官府”。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贵族关心的是维护统治地位,扩大统治范围,无暇顾及教育,“乱世则学校不修焉”(《毛诗•郑风•子衿》序)。私学出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士阶层中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养士之风形成。适应这种社会新需要,私家讲学,专门培养士。“学在官府”转变为“学在四夷”。

——摘编自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材料二  1912年间私人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

学校

地点

特色

神州女学

上海

设国文、图画等专修科,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

女子法政学堂

上海

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学宗旨。

材料三  邓小平说:我们要实现现代代,必须有知识,有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

——摘编自薛庆超《革故与鼎新:红墙决策》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教育领域里的变化及其原因。(5分)

(2)依据材料二,妇女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引发变化的社会背景。(4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邓小平的思想,这种思想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1)变化:学在官府被打破,民间办学兴起;(2分) 原因: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度破坏,争霸局面出现,战争频繁;统治者无力顾及官学;士阶层在社会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3分。) (2)变化:妇女走出家门,进入学校学习,并参加工作或参政。(2分) 背景:戊戌变法倡导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2分) (3)思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2分) 影响:扭转了多年来对知识分子实行的“左”的政策,知识分子重新受到尊重;改变了中国青年的命运,他们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展示了才华,贡献了力量。(言之有理即可,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春秋时期私学取代官学是教育制度上一次历史性的大变革”体现了春秋时期教育领域学在官府被打破,民间办学兴起。要分析春秋时期教育领域变化的原因,必须注意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根据材料中贵族“无暇顾及教育”和“私学出现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与“士”阶层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等信息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春秋时教育领域变化的原因。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神州女学”、“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女子法政学堂”、“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学宗旨”可以归纳概括出妇女地位的变化。对于其背景的分析可以从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提倡新学和民权,促进思想解放这两个角度组织归纳。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三中的“我们要实现现代代,必须有知识,有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可以概括出邓小平的思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第二问结合所学从扭转左倾错误,知识分子受到尊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角度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背景(私学的创办);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新学的创办·女子与教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北京大学发生五四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革新思想为将来革新事业之预备,于是蓬蓬勃勃,发抒言论,各种新出版物,为热心青年所举办者,纷纷应时而出。扬葩吐艳,各极其致,社会遂蒙绝大之影响。虽以顽劣之伪政府,犹且不敢撄其锋。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舆论大放异彩,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国家爱国之运动。  

——摘自1920年1月孙中山《关于五四运动》

材料二    在二十年前的今天,由学生们参加的历史上叫做五四运动的大事件,在中国发生了,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运动。“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起了什么作用呢?……中国的知识青年和学生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他们动员组织起来,没有工农这个主力军,单靠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这支军队,要达到反帝反封建的胜利,是做不到的。

——摘自1939年5月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材料三    观察分析下列两幅图片

满分5 manfen5.com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四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分析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和材料,指出毛泽东和孙中山对五四运动认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分)

(3)结合材料三,说明中国革命的道路如何体现材料二中毛泽东的观点?(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目标是什么?(2分)提出这一目标的依据又是什么?(2分)

 

查看答案

(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皇明祖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敕问文学之士》)

材料二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三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一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四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依据材料一,分析朱元璋对丞相制度的看法。(2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君臣地位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趋势对国家决策机制产生的影响。(4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美国宪法如何体现了“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3分)

(4)以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四的观点。(4分)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培根(156l—1626年)所确立的实验观察和归纳推理法、牛顿(1643一1727年)提出的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不但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和理论框架而且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上述历史现象

A.促进地圆学说在欧洲普遍传播       B.导致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兴起

C.成为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来源       D.产生现实主义的文学艺术流派

 

查看答案

1956年,党和政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两个“八字方针”。它们的相同点是

A.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B.直接促进我国科技与文艺领域的繁荣

C.促进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D.推动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顺利完成

 

查看答案

图是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在中国近代史的学习后画的一幅漫画。你认为该小组所画漫画最能反映的人物时代应该是

满分5 manfen5.com

A.林则徐、魏源          B.曾国藩、李鸿章

C.王韬、郑观应          D.康有为、梁启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