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得出这...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甲午战后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甲午战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展了维新变法,开启了中国制度变革的探索。所以本题选C。A项是从《南京条约》开始;B项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的;D项是林则徐、魏源迈开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步。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维新变法的背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联邦党人论稿》指出:“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两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联邦党人要求

A.维护各州的权力                B.争取民族独立

C.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D.建立民主制度

 

查看答案

苏格拉底说,一条船,应由熟悉航海的人驾驶:纺羊毛时,妇女应管理男子。最优秀的人是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人。苏格拉底这些话的政治意图是

A.反对轮番而治                   B.提倡妇女参政

C.主张人民主权                   D.宣扬人文精神

 

查看答案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 废分封,置郡县                  B. 建立法律体系

C. 确立三省六部制                  D. 实行科举制

 

查看答案

贾谊在《治安策》中指出:“高皇帝(汉高祖刘邦)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惠至渥(wò,优厚)也。”该材料反映的是

A.汉初实行“推恩令”              B.汉初实行封国制

C.削弱地方封国势力                D.实行郡县制加强集权

 

查看答案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一合法政府只是在革命的压力下或由于战争的关系才能废止农奴制。

——马克思《关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问题》

【材料二】“黑船开国”开启了明治维新的大门,奠定了日本走向强国的基础。日本被迫结束锁国时代,幕藩体制也随之瓦解。在日本面临从未有过的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且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日本以一连串的尊王攘夷、倒幕运动等,推倒了腐朽的幕府统治,进行了明治维新,日本以此走上了一条强国之路。

——[美]詹姆斯·L.麦克莱恩《日本史》

【材料三】1857年1—2月,沙皇俄国国务会议就农奴制改革草案进行讨论和审议。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强调:“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2月17日,国务会议批准通过了改革方案。

——摘编自百度百科·俄国农奴制改革

【材料四】日本新领导人(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

——[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直接原因的异同。(3分)

(2)有史学家认为,俄国1861年改革是避免革命的改革。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沙皇为避免革命而通过的改革方案是什么?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成分”体现在明治维新哪些变法措施上?(3分)战争往往引发社会改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检验改革的成效。试举出中国古代、近代改革的史实证明这一观点。 (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