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 废分封,置郡县                  B. 建立法律体系

C. 确立三省六部制                  D. 实行科举制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是秦朝的制度;B项看不出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C项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分工合作,相互监督,体现了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所以本题答案选C项;D项是官僚的选拔问题。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三省六部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贾谊在《治安策》中指出:“高皇帝(汉高祖刘邦)以明圣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诸公,多者百余城,少者乃三四十县,惠至渥(wò,优厚)也。”该材料反映的是

A.汉初实行“推恩令”              B.汉初实行封国制

C.削弱地方封国势力                D.实行郡县制加强集权

 

查看答案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一合法政府只是在革命的压力下或由于战争的关系才能废止农奴制。

——马克思《关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问题》

【材料二】“黑船开国”开启了明治维新的大门,奠定了日本走向强国的基础。日本被迫结束锁国时代,幕藩体制也随之瓦解。在日本面临从未有过的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且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日本以一连串的尊王攘夷、倒幕运动等,推倒了腐朽的幕府统治,进行了明治维新,日本以此走上了一条强国之路。

——[美]詹姆斯·L.麦克莱恩《日本史》

【材料三】1857年1—2月,沙皇俄国国务会议就农奴制改革草案进行讨论和审议。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强调:“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因而宜尽快通过改革方案。”2月17日,国务会议批准通过了改革方案。

——摘编自百度百科·俄国农奴制改革

【材料四】日本新领导人(指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地奉承所有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

——[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直接原因的异同。(3分)

(2)有史学家认为,俄国1861年改革是避免革命的改革。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沙皇为避免革命而通过的改革方案是什么?日本新领导人感兴趣的那些“增强民族力量的成分”体现在明治维新哪些变法措施上?(3分)战争往往引发社会改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检验改革的成效。试举出中国古代、近代改革的史实证明这一观点。 (4分)

 

查看答案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危机,改革都是重要手段。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对时局诉求的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钜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

材料三    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说明商鞅变法中哪些措施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2分)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什么材料二中商鞅却因变法而死?(2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1分)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 (3分)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重要认识?(2分)

 

查看答案

(14分)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所创造的科学技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独到的体系,构成统一独特的科技体系的有农、医、天、算四大学科,以及陶瓷、丝织和建筑三大技术。这四大学科和三大技术是中华民族先人在科学技术上的独特建树。

——摘编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材料二    近代科学技术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的,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现代科学的发展更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采取措施,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布局未来发展,培养新的竞争优势。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2010科学发展报告》

材料三    科学不仅刷新了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刷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然而,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正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

——摘自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突出特点,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取得的“独特建树”的主要原因。(4分)

(2)指出材料二中“这一时期的一系列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分析世界主要经济体为何要加大科技投入?(5分)

(3)怎样理解科学“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如何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5分)

 

查看答案

(14分)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紧迫感,积扳投人改造中国社会的探索与实践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之所谓共和,所谓立宪者,乃少数政党之主张,多数国民不见有若何切身利害之感而有所取舍也。盖多数人之觉悟,少数人可为先导,而不可为代庖。共和立宪之大业,少数人可主张,而未可实现。……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吾人果欲於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於伦理上保守纲常阶段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2月15日)

【材料二】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但是现在人的思想,都不是这样,他们总觉得做工的人最无用,最下贱;反是那不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二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改良,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我们中国的劳动运动,还没有萌芽,第一步觉悟还没有,怎说得到第二步呢?不过我望我们国里底做工的人.一方面要晓得做工的人觉悟确有第二步境界,就是眼前办不到.也不妨作此想;一方面要晓得劳动运动才萌芽的时候,不要以为第一步不满意,便不去运动。

——陈独秀《劳动者底觉悟》(1920年5月1日)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共和立宪思想在中国的实践。据材料一,说明在近代中国共和立宪未能救国的原因,基于这一结果,陈独秀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为此掀起了哪一思想运动?(6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思想产生的变化及其原因,并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从陈独秀的心路历程,说明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