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清)陶煦《租核.推原》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土地制度。(2分)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分析该制度瓦解的原因。(4分)

2)指出材料二中“富者连阡陌”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

3)概括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6分)

 

(1)井田制。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春秋税制改革与战国变法。(6分) (2)土地兼并严重。造成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导致政府赋税收入减少;阶级矛盾激化(影响统治秩序)。(8分) (3)社会现象:人们对热衷于追求土地(认为土地是财富的象征)。 原因:人地矛盾尖锐;政府重农抑商;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6分,各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问,有关于材料一所反映的土地制度的问题,依据材料一内容分析即可。材料一中的“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表明该土地制度是井田制。井田制瓦解的原因可以依据材料二的内容分析归纳出部分,然后再依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来整理出生产力的提高是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这个结论。 (2)第二问,有关于材料二中“富者连阡陌”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问题,首先需要理解“富者连阡陌”的正确含义,它是指富人的土地非常多的意思,然后再分析出这种社会现象是土地兼并,社会贫富差距的结论。土地兼并带来了社会的动荡与国家财政收入减少的社会影响。 (3)第三问,首先要明确材料内容的观点是什么,然后再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中国的一些商人们把手中的钱不投入到手工业生产中,而投入到买房与购置土地的方面。 这是由于当时人口不断的滋长,土地开发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所以人多地少的矛盾尖锐十分。重要的原因是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增加了商业与手工业发展的风险,根本原因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私有土地的确立、重农抑商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午战争后,清廷发布上谕:“图自强而弭祸患……以恤商惠工为本源”。其客观上

A.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

C.阻止了外国对中国的侵略            D.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查看答案

19世纪60年代的福建,“间有商人向外国人雇买洋船,仍须与外国人合伙。是不仅资其管驾之力,实须购其修葺之料也”。这一现象说明

A.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兴起               B.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的束缚

C.民族工业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性       D.列强在中国开办船舶制造业

 

查看答案

19世纪90年代在中国通商口岸或内地市镇、城乡,出现了“衣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七八”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出现说明了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民国的建立改变了人们的服饰习惯

C.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完全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查看答案

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很多有识之士意识到,在机器竞争时代,“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于是纷纷兴办实业以救国,中国工业化开始艰难起步。其标志是

A.洋务运动        B.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C.外国在华设厂     D.维新变法

 

查看答案

17世纪上半叶,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是

A.建立大种植园                        B.海盗劫掠

C.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D.黑奴贸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