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元仁宗1313年下诏:“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

元仁宗1313年下诏:“第一场明经经疑二问,《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朱

氏章句集注,复以己意结之,限三百字以上。”元仁宗此举意在

A.控制天下学人的思想               B.强化理学的崇高地位

C.塑造标准化考试制度               D.选拔真正的文艺人才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分析探讨问题的能力,题干中元仁宗规定了程朱理学在科举考试中的地位,其目的就在于控制天下学人的思想,从而巩固统治,故A项正确;强化理学的崇高地位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故排除B项;C、D两项表述明显错误,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科举制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唐长孺说:“汉末大姓、名士是魏晋土族的基础,而士族的形成在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保证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实质上就是保证当朝显贵的世袭特权,因而魏晋显贵家族最有资格成为士族。”这句话不能反映出

A.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   B.皇权承认了士族在政治上的特殊地位

C.士族成为魏晋君主专制制度的威胁   D.士族与九品中正制是相伴而生的

 

查看答案

两汉时期,“钱”字很少见于文学作品中。而从两晋时期起,它的别称被大量收录:鲁褒尊其为“孔方兄”,干宝以“青蚨”称之,而王衍则贬之为“阿堵物”。这说明魏晋时期

A.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社会价值观念变革 B.自然经济解体导致儒家义利观的解构

C.儒家地位的变迁影响文学内容变化   D.商业繁荣为市民文学发展奠定基础

 

查看答案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蔡锷是一个传奇。少年时代的“神童”,留学东瀛时的“士官三杰”之一,打响护国战争第一枪,享有“国葬第一人”的殊荣……短短的34个春秋,他的人生一路辉煌。他的人生走向与中国的命运同一,他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与国家尊严、复兴紧紧连接在一起。

1882年生于湖南宝庆(今邵阳)一个贫寒的裁缝家庭。6岁时在当地一位名士帮助下,免费入私塾学习。12岁考中秀才。

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事梁启超、谭嗣同,接受了梁启超等人维新思想的影响。

1899年赴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1900年进入陆军成城学校学习,从此开始了“军事救国”的生涯,并正式改名为锷。190010月写下《杂感十首》:其中有云:“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

1904年初,蔡锷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先后在湖南、广西、云南等省教练新军。

1911年初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1030与革命党人李根源等在昆明领导新军响应武昌起义。111,公推蔡锷为云南都督。这时,他年仅29岁。

民国成立后,他认为革命的目标已经实现,今后的问题应该是巩固这个新建的民国,建立强有力的统一国家。当袁世凯同孙中山就建都地点问题发生激烈争论时,他通电支持袁的主张,要求早定大计,建都北京。

191310月,蔡锷被袁世凯调到背景,任全国经界局督办,他一方面领导经界局工作,一方面仍热心于军事学术活动。

191511月,蔡锷秘密离京赴津,旋以治病为名东渡日本,后经台湾、香港、越南,于1219抵达昆明,他与唐继尧等人于1225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蔡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1916年春率部在四川纳溪、泸州一带击败优势袁军,迫袁取消帝制。袁死后蔡任四川督军兼省长。

19168月,经上海区日本治病,118病逝于福冈大学医院,年仅34岁。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蔡锷人生历程的转变轨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锷的主要贡献及高尚品格形成的原因。(7分)

 

查看答案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掠夺殖民地是近代战争的主要起因,战争被视为国家的正当权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这些战争的继续,……现代通信和交通工具的发明缩短了世界各地间的距离,战争才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同时,科技的进步带动了武器的发明,坦克、飞机、远程大炮等大大增强了武器的杀伤力,使得战争更加残酷,毁灭性更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仍然沿用近代争夺殖民地的方式,企图用战争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战争一爆发,就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远远超出了发动者短期内结束战争的预想……虽然英、法等国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可是战争给自身带来的打击和损失巨大到难以承受的地步……近代以来,欧美地区相继建立起民族国家。但是,西欧各国狭隘地把本民族的富强凌驾于他国之上,认为其他国家的发展就意味着自己的衰落,因此竭力削弱他国……制造所谓的“邻国的威胁”,把本国打扮成“受害者”,煽动本国人民仇恨邻国……已经失去了殖民地的德国和殖民地较少的日本难以摆脱经济危机,改变了20世纪20年代的外交政策,走上了法西斯对外侵略的战争道路。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分析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并概括“一战”的特点。(9分)

2)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科技与战争的关系。(6分)

 

查看答案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在抗日根据地内建立政权的问题上,必须确定这种政权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应该是: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他们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他们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及其他分子占三分之一,他们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只有汉奸和反共分子才没有资格参加这种政权……在抗日统一战线政权中,对于共产党员以外的人员,应该不问他们有无党派关系及属于何种党派……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选举政策,应是凡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党派、男女、信仰和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产生,应经过人民选举,然后陈请国民政府加委。其组织形式,应是民主集中制。抗日统一战线政权的施政方针,应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对真正的汉奸和反对派,保护抗日人民,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改良工农的生活,为基本出发点。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材料二  (解放区)建立了真正表达民意的人民代表机关----边区参议会。它不仅是包括边区各党各派和各阶级阶层全体人民的民意代表机关,也是边区人民管理自己事物的最高权力机关,即参议会对各级政府委员及行政首长有选举权和罢免权,对政府工作有审议、监督、弹劾与咨询之权,在参议会召开期间,有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制定和通过有关法律、法令、条例、预算、决算,审查和通过有关提案的职权。

——陈勤等《中国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1)概括材料一中抗日根据地在民主建设方面的主要措施。(6分)

2)两则材料中民主措施有何重要作用?这实质上反映了什么问题?(9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