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一切...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一切真正的民主制之下,行政职位并不是一种便宜,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凡是需要专门才能的地方,例如军事职务,就应该由选举来充任;而抽签则适宜于只需要有健全的理智、公正与廉洁就够了的地方,例如审判职务。……国家的扩大给予了公共权威的受托者更多的诱惑和滥用权力的办法;所以越是政府应该有力量来约束人民,则主权者这方面也就越应该有力量来约束政府。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没有考试,虽有奇才之士,具飞天的本领,我们亦无法可以晓得,正不知天下理没了多少的人材呢!因为没有考试的缘故,一班并不懂得政治的人,他也想去做官,弄得乌烟瘴气,人民怨恨。……五权宪法如一部大机器,直接民权又是机器的制扣。人民有了直接民权的选举权,尤必有罢官权,选之在民,罢之亦在民。

——孙中山《五权宪法草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卢梭关于官员产生的主要方式。如何理解“行政职位并不是一种便宜”的说法。(6分)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在官员选拔和制约方式上有何新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这些主张的原因。(9分)

 

(1)方式:专业技术职务由选举产生,非专业职务由抽签产生。(3分)担任行政职务要求专门才能、公正与廉洁,权力为人民行使,并接受人民的监督。(3分) (2)新主张: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员,用人民罢免官员方式约束官员。(6分) 原因:北洋军阀统治下政治腐败,民主共和名存实亡。(3分,言之有理即可适当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凡是需要专门才能的地方,例如军事职务,就应该由选举来充任”所述从选官标准等角度概括官员产生的主要方式;从权力的行使与监督角度理解“行政职位并不是一种便宜”的实质含义。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能力。根据材料二“因为没有考试的缘故,一班并不懂得政治的人,他也想去做官,弄得乌烟瘴气,人民怨恨”“人民有了直接民权的选举权,尤必有罢官权,选之在民”对比指出新主张;其原因从时代特征角度分析归纳。 考点:选考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卢梭;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孙中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其江岭间去盐乡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价之,谓之常平盆。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由是国用充足而民不困弊。他在实践中总结了这样一条经验:“王者爱人,不在赐予,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救之。”他认为“善治病者,不使之危急.善救灾省者,匆使至给。”他主张“丰则贵取,饥则贱与”。刘晏救灾为了做到“应民之急,还走其所辖各州县储粮三百万石,以作备荒之用。“晏常以办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教精悍廉劲之士而用之。”他认为:“士陷赃贿弃于时,名重于利,故士多清修;吏虽洁康,终无荣显,利重于名,故吏多贪污。”

材料二  公元11世纪,王安石那场声势浩大的变法以失败告终,比王安石早300年的刘晏悄无声息的财政改革却获得了巨大成功,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刘晏财政改革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不太涉及政治之争和利益的分割,阻力比王安石小得多。但是,就变法者本身的理念而言,刘晏还是有比王安石高明之处。王安石变法为富国强兵,富国强兵本身没错,但这个口号本身隐藏了些许急躁的心态,王安石本人也性格急躁,喜欢看得见的成绩结果就会给小人可乘之机,在操作过程中变味。本来是给予,却变成索取。例如青苗法本来是一种借货行为,后来却变成政府的强制货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刘晏改革的理念。(6分)

2)据材料及所学分析,与刘晏改革对比,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9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表格包含了丰富的纵向信息粗横向信息。

表一  1913——1985年英美进口关税率(%)对比表

 

1913

1926

1931

1952

1965

1985

英国

0

4

17

17

6

17

美国

33

20

53

9

67

35

表二19131973年西方各国政府总支出占GDP的百分比

 

1913

1938

1973

法国

89%

232%

388%

英国

133%

288%

415%

美国

80%

198%

311%

阅读以上两个表格,至少提取两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查看答案

25分)历史学家黄仁宇主张把历史演变放置在一个总体性的坐标上,从小事件看大道理;从长远的社会、经济结构观察历史的脉动;从中西的比较看历史事物的特殊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朝社会,人的思想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在西方那种多元社会里,各种社会力量都通过法制以获得平衡。而在古代中国,儒家开创的伦理道德传统,使中国文明比其他任何文明都更为注重伦理道德的价值。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1400年到1800年间,相比于世界其它地区,欧洲政治和军事力量获得显著发展。这基于两个原因:亚欧非大陆的科技文化创新最终传播到西欧地区;新型火药武器时代已经到来,而西欧也已准备好迎接挑战……在西欧发生的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不断发展,使西欧人的思想传播至世界其他地方,并成为指导人类处理问题的各种方法。这有助于将理性科学作为衡量和解释自然世界以及人类行为的标准。

——埃德蒙《世界史:大时代》

材料三  西方文明发展史是几个民族的接力长跑,一个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后走向了衰老。一支年轻有活力的民族就接过了这个文化的接力棒,创造了又一个辉煌的文明……一棒一棒传到今天,每次毁灭都是新的契机。中华民族没有这样的接力,华夏族一直是主体,只是不断的扩大容量。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述促使东西方“这一思想繁荣时代”到来的因素。(12分)

2)依据材料二,以中国与西欧为例,说明近代历史上世界各地区文明的相互影响和促进。(8分)

3)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关于西方文明“文化接力”观点的?说明理由。(5分)

 

查看答案

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在1960年提出著名的“特里芬悖论”,它是指如下两难局面:一方面,美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其他各国储备资产的来源,若美国停止不平衡,势必减少他国的流动性储备;但另一方面,若美国长期不消减国际收支逆差,又会使其他国家对美元的信心下降,因而争相拿本国的美元储备兑换美国政府的黄金。这里特里芬悖论指出的问题意味着

A.美国清偿能力和机制与国际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信心之间存在根本性矛盾

B.美国经济实力愈是强大,该悖论指出的矛盾愈是突出

C.美国享受美元特权是无需支付成本的

D.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世纪70年代的解体意味着美国金融霸权的终结

 

查看答案

沈志华在《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A.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人民急切要求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