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图表、图片、数据等包含着政治、经济、社会...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图表、图片、数据等包含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信息。

时间

人口数

战国末年

估计2000万人

西汉元始二年(西汉末)

5959万人

三国(魏、蜀、吴)

767万人

晋太康元年(280年)

1616万人

隋开皇年间(隋初)

4450万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4844万人

唐玄宗天宝14年(755年)

全国有户8914709万,总人口52919万人

唐代宗广德2年(764年)

全国有户2933125万,总人口1690万人

宋、金、西夏、大理及其它少数民族(13世纪初)

合计已超过12亿人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5883万人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6054万人

清顺治八年(1651年)

1063万人

乾隆六年(1741年)

14341万人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30148万人

道光十四年(1834年)

40100万人

仔细阅读和观察表中不同时期人口变化的数据,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信息一:战国至西汉、晋至隋朝人口急剧增长,汉末至三国、唐朝安史之乱后、明清之际等时期人口急剧下降。说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分裂、战乱频繁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6分) 信息二: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等总人口增长较快。说明:民族融合和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6分) 信息三:清初至鸦片战争前夕,人口持续增长。说明:清初经济政策的调整促使小农经济、农耕文明仍持续发展。(6分)(提取出其它信息并能合理说明,亦可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 国家分裂时,战乱频繁,人口锐减,社会安定时期,人口数量上升,具体体现在战国至西汉、晋至隋朝人口急剧增长,汉末至三国、唐朝安史之乱后、明清之际等时期人口急剧下降。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了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分裂、战乱频繁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13世纪初,各民族政权分立,宋、金、西夏、大理等总人口增长较快,民族融合和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清初至鸦片战争前夕,人口持续增长。由于清初经济政策的调整促使小农经济、农耕文明仍持续发展。中国经济总量依然庞大,但是经济总量中引领世界潮流的份额与西方有差距。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人口的数量的演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有位观察力敏锐名叫托马斯·梅多斯的西方人评论道:在所有已达到某种程度的文明的民族当中,中国人是最缺乏革命性,却又最富有反叛性的。……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这整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农业经济、儒家生活方式、选拔政府官员的考试制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敬的统治——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假如在普通的时代,这种秩序和持久性或许可看作是件幸事。但是,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在这样一个时代,稳定成了可咒诅的东西,而非幸事。相对地说,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是静止的、落后的。不断变化和进步的观念,尽管那时在西方被认为理所当然,但依然不合中国人的思想。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后世界》

材料二  近代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消除了以往历史形成的各民族、各国的孤立闭塞状态,日益在经济上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从而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这里说的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所谓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而言的。……在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漫长过程中,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它们互为条件,最初是缓慢地、后来是越来越急速地促成历史由分散的发展到以世界为一整体的发展。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是决定历史纵向和横向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它把历史的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个统一的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之中。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造成当时中国所谓“静止的、落后的”社会因素。你怎样看待这种“静止、落后”中的“幸”与“不幸”?(12分)

2)参照明清时期和西方工业革命后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纵向和横向发展”是怎样统一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之中的。你能从中得出哪些启示?(13分)  

 

查看答案

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GDP增长率的变化情况,GDP增长率在1961年、1979年和1993年变化较显著。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三年GDP增长率变化显著的共同因素是

满分5 manfen5.com

A.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               B.国家政治制度发生变革  

C.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D.国家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查看答案

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曾表示,如果中国向美国表达需要粮食的愿望,美国愿意认真考虑。实际上中国政府并没有主动要求美国政府提供粮食,只是同美国民间商业机构洽谈进口粮食的可能性。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中国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了粮食自给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美国经济出现“滞胀”,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D.意识形态的对立影响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查看答案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相似之处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C.允许外资参与本国经济活动         D.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东德剧变的主要根源在于当其面临1970年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石油危机、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失调)时,试图通过国有化与中央集权等传统方式来化解危机,最终却因此而造成剧变。东德剧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因素,国内因素不过是一个次要因素。”该学者的观点

A.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了东德剧变     B.从经济层面分析政治体制的缺陷

C.否定了国有化和中央集权体制       D.强调外部环境对发展模式的决定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