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居正及揽大政,登首辅,慨然有任天下之志。...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居正及揽大政,登首辅,慨然有任天下之志。十年来海内肃清。用李成梁、戚继光,委以北边,壤地千里,荒外警南。蛮累世负固者,次第遣将削平之。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兵部下设机构)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惜其褊衷多忌,刚愎自用威权震主。身死未几,遂遭削夺,并籍其家,子孙皆不保云。

——编自《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  海瑞评说: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明神宗实录》也说识者谓,居正功在社稷,过在身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张居正的主要政绩。(9分)

2)张居正的人生结局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颇具代表性,简要分析其结局的原因。(6分)

 

(1)巩固边防,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经济改革,增加政府收入;整顿吏治。(9分) (2)触动权贵利益;依附于皇权;法律制度不健全(人治而非法治);个人性格。(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第一问,此问题首先考查学生的古文翻译能力,其次考查学生的归纳整理的能力。回答这个问题首先从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入手分析。材料中的“十年来海内肃清”表明他的改革巩固了边防。“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十年”表明国库充实。“惜其褊衷多忌,刚愎自用,威权震主。身死未几,遂遭削夺,并籍其家,子孙皆不保云”表明明朝中后期的权臣专权现象得到整治,所以学生可依据材料的这些内容来整理成文。 (2)第二问,首先从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入手分析,他的改革从政治与经济上都触动了权贵的利益,改革必然会触动某些人的根本利益,所以是会遭到他们的反对的。其次从改革的背景分析,明朝时期我国的封建社会已经走向末路,所以国家的腐朽与衰亡是必然,改革也只能是一时的减缓其衰亡的速度而已。材料二中的“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表明张居正的性格也是其如此结局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中兴王朝统治的改革·张居正改革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朝鲜停战协定》的主要内容确定以三八线附近的实际控制线为军事分界线,双方各自由此线后退两公里,以建立一非军事区;自协定签订后12小时起,双方停止一切敌对行动,停止自朝鲜境外进入增援的军队和武器;……双方军事司令官向有关各国政府建议,在停战协定生效后3个月内,召开双方高一级的政治会议,协商从朝鲜撤退一切外国军队以及和平解决朝鲜问题。

材料二  《日内瓦协议》的主要内容:与会国保证尊重印度支那三国的主权、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结束在三国的敌对行动;……17度线、9号公路稍北为军事分界线,越军在线北集结,法军在线南集结;……法军在协议规定期限内从印度支那三国领土上撤走;老挝和柬埔寨在1955年内举行全国自由选举,越南在19567月内举行全国自由选举,以实现该国在民主基础上的统一。

材料三  《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的主要内容:美国和其他国家尊重1954年日内瓦协议所承认的越南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完全停止敌对行动,按规定时间撤出美国和其他外国军队、军事顾问、军事人员;……越南的统一将在没有外来干涉的情况下,通过和平的方法逐步实现。

上述三个协定(协议)的主要内容有何相似之处?(9分)执行的结果如何?(6分)

 

查看答案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

材料二  各州选举人应具该州众议员之选举人所需资格。……(众议院议员人数及直接税额应按合众国所辖各州人口之多寡,分配于各州,此项人口数目包括所有公民及五分之三非公民。并包括服役数年之人,但未被课税之印第安人不算。)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

材料三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

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1870年)

材料四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1920年)

材料五  (此前年满二十一岁的公民才拥有选举权,现规定)年满十八岁和十八岁以上的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年龄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限制或拒绝。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二十六条修正案(1971年)

1根据材料一,分析美国《独立宣言》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当时对公民权的限制有哪些?(2分)材料三、四、五又发生了哪些变化,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10分)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北周武帝曰)佛经广叹崇建图塔,壮丽修造致福极多。此实无情何能恩惠,愚人相信倾竭珍财徒为引费父母恩重沙门不敬,悖逆之甚国法不容求兵于僧众之间,取地于塔庙之下自废(佛)已来民役稍希(稀),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岂非有益?

——摘编自道宣《广弘明集》

材料二  代后期,由于佛教寺院土地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佛教寺院经济过分扩张,损害了国库收入,与普通地主也存在着矛盾。唐武宗于会昌五年 (845四月下令清查天下寺院及僧侣人数。八月令天下诸寺限期拆毁没收寺产良田数千万顷,奴婢十五万人僧尼迫令还俗者共二十六万零五百人。政府从废佛运动中得到大量财物、土地和纳税户。这是一次寺院地主和世俗地主矛盾的总爆发,佛教遭到的打击是严重的,佛教徒称之为会昌法难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武帝唐武宗灭佛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武帝唐武宗灭佛的影响。(7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在印度输往中国的货物中,棉花退居次要位置,鸦片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重要的东西。鸦片在中国有很好的销路,保证了英国有足够的白银购买中国茶叶,而中国由茶叶所得外汇又全部流进了印度以购买鸦片。正好这一时期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进口棉花,印度棉花于是大量运至英国。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最清晰简洁的路线图是:英国将印度的鸦片出口到中国,英国从中国进口差压到本国,英国棉纺织品出口到印度。这个路线图的要点是,每个环节都由英国人控制。

英国—印度—中国之间的三角贸易在近代国际贸易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在这个三角贸易中,英国居于主导地位,因为三角贸易的形成完全是英国人操纵的结果,是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中国应该是居于中心地位,因为其中两种关键商品茶叶和鸦片皆与中国有关;印度则只不过是英国人手中利用的工具而已。

——摘编自仲伟民《茶叶和鸦片在早期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观19世纪中国危机的一个视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英国—印度—中国三角贸易。

 

查看答案

2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  间

事    件

1500

葡萄牙宣布巴西为殖民地;达芬奇开始创作《蒙娜丽莎》

15011504

哥伦布第四次远航发现中美州

1510

葡萄牙占领印度西海岸重镇果阿,次年占领马来半岛重镇马六甲

15131514

拉斐尔创作大型油画《西斯廷圣母》

1517

马丁·路德张贴《九十五条论纲》

15191522

麦哲伦船队完成环球航行

1524

西班牙殖民者科尔特斯征服墨西哥

1536

加尔文出版《基督教原理》

1561

英国开创了历史上的“三角贸易”

1564

米开朗基罗逝世

15661609

历史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尼德兰革命,荷兰独立

1587

金融界公认的第一家近代银行出现在意大利

1588

英国在大西洋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6001602

英国、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

1601

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作品《哈姆雷特》问世

1607

英国在北美大陆建立了弗吉尼亚殖民地

1609

世界上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荷兰诞生

1640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641

荷兰从葡萄牙手中夺取马六甲,将西班牙人逐出台湾

1648

新教取得与天主教平等地位

材料二  吾国自通海以来……自乐观者言之,倘无甲午(中日战争)庚子(八国联军侵华)两次之福音,至今犹在八股垂发时代。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

1)根据材料一,归纳1617世纪中期西欧社会政治、经济、思想以及对外关系方面的表现,(11分)这些表现对欧洲社会转型起了怎样的作用?(2分)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政治经济历史进行论证。(10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