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秦统一全国后采取的措施中被称为“非常有效且持久的国家统一的粘合剂”的是 A.确立...

秦统一全国后采取的措施中被称为“非常有效且持久的国家统一的粘合剂”的是

A.确立皇帝制度   B.统一货币      C.统一度量衡     D.统一文字

 

D 【解析】 试题分析:中国后来的历史史实证明,中国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废弃了早先在请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而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这种统一文字由于中国文字所具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秦朝这种新的统一文字(它经过数次修改后一直存在到现在〕是所有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能阅读并理解的,这种文字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对中国文化对整个东亚的影响来说,其重要性是不难想象的。ABC三项的内容都没有存在到现在,而我们现在的文字是从秦统一文字后逐渐简化而来的统一的民族文字。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非礼,是无法也。这一论述表明

A.荀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B.援法入礼的思想主张

C.儒家和法家思想趋于合流            D.法是礼的前提和基础

 

查看答案

西周建立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明朝建立后封建诸王,以卫宗社”,同时规定藩王而不锡(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这表明

A.西周和明朝都坚持中央集权          B.明朝照搬了西周的分封制

C.宗法制依然是分封制的核心          D.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查看答案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英两国相互勾结,支持阿古柏入侵并分裂新疆。当时,清廷出现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左宗棠主张“若此时而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足。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他强调新疆的安危关系到蒙古、陕西、山西、甘肃乃至京师,必须收复;就目前形势而论,列强还不至于在沿海挑起战争,而收复新疆却是燃眉之急;即使论军饷,海防本有经常经费,而塞防经费却是极端匮乏。

——摘编自《从海防与塞防之争浅析清政府的政治决策》

18755月,(左宗棠)奉命督办新疆军务。为了西征,不惜大肆举借外债。据学者研究,每年光利息就白白流失几十万两白银,而偿还利息的总和,可以再建立一支稍弱于北洋的舰队。左宗棠西征的目的固然值得肯定,这一点是无庸质疑的。但是世人有不同的看法,如刘坤一、谭钟麟等人说:“左相亟欲收复伊犁,以竟全功,不顾东、北两路,赤非公忠体国之道也。”

——摘编自张学亮《左宗棠传》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左宗棠对国防问题的认识及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左宗棠的国防措施。(7分)

 

查看答案

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希特勒迫害犹太文他精英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  在希特勒统治德国以前,世界的科学教育中心不在美国,而在德国。19世纪后半叶,德国就进入了科学与教育的辉煌时代,超越了英国和法国,成为世界科学文化中心……截1933年,德国共有32名获奖者,美国只有5名获奖者。当希特勒上台以后,推行种族主义政策,使得50万犹太人被迫流亡他乡,美国接收了这些难民中的四分之一,并给难民中的知识精英提供施展才华的环境,使得世界科学文化中心发生了一次洲际大转移,从欧洲转到了北美洲,从德国转移到了美国。到二战结束的1945年,德国的三项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在世者只剩14名,而美国已经有25名。难民知识精英把德国学术体系中最先进的方法

论和最严谨的学风带到了美国,奠定了美国在全世界科学教育上的领先地位。到夸天,美国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已经超过200名,有的年份的三项诺贝尔科学奖甚至被美国科学家包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工真《文化的流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特勒迫害犹太文化精英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难民知识精英”对美国发展做出的贡献。(6分)

 

查看答案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托克堆尔指出:平等就是指寻求工作、得到升迁、获得尊严与荣誉方面的平等,并不是财产权上的平等。与这种平等社会相适应的,只能是民主的政府。因此,他反对(法国)第二帝国的专制统治。但他又提出要避免实行民主制度时可能出现的两种危险情况:一是无政府状态,即用人民的随心所欲去代替政府作决定;二是权力过于集中在立法机构手中。为了使民主与自由并存,他主张效仿美国的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原则,特别是重视法制、地方自治和结社自由。这样,就可以正常地发挥自由的力量,限制国家的干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困扰民国政局的一大难题。孙中山也一直在思索如何破解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之难题。他曾试图融合法国和美国的政体形式。《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关于中国及地方之权限,来均权主义、凡事务有全民一致之性质者,划归中央;有因地制定之性质者,划归地方,不偏于中央集权制或地方分权制。”这一思想的理论前提是“政权”和“治权”的划分。“政权”即民权,是国家权力主体,包括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大内容。“治权”即政府权,包括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政权和治权分立,两权交给不同的主体行使,从而达到政权对治权的有效支配,它们之问不是相互制衡的关系,而是单向的主权者与执行者之间的关系。而中央与地方所均之权,实际上是浩权而非政权,政权是不可分割的。同时,均权的实现,地方自治不可或缺,按孙中山的主张,地方自治的主体应该是县而非省。

——常安《民国宪政世界中的“均权”表达》

1)根据材料一,归纳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6分)

2)与托克维尔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的思想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9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