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英两国相互勾结,支持阿古...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英两国相互勾结,支持阿古柏入侵并分裂新疆。当时,清廷出现海防、塞防之争。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左宗棠主张“若此时而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足。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晏然”,“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他强调新疆的安危关系到蒙古、陕西、山西、甘肃乃至京师,必须收复;就目前形势而论,列强还不至于在沿海挑起战争,而收复新疆却是燃眉之急;即使论军饷,海防本有经常经费,而塞防经费却是极端匮乏。

——摘编自《从海防与塞防之争浅析清政府的政治决策》

18755月,(左宗棠)奉命督办新疆军务。为了西征,不惜大肆举借外债。据学者研究,每年光利息就白白流失几十万两白银,而偿还利息的总和,可以再建立一支稍弱于北洋的舰队。左宗棠西征的目的固然值得肯定,这一点是无庸质疑的。但是世人有不同的看法,如刘坤一、谭钟麟等人说:“左相亟欲收复伊犁,以竟全功,不顾东、北两路,赤非公忠体国之道也。”

——摘编自张学亮《左宗棠传》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左宗棠对国防问题的认识及措施。(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左宗棠的国防措施。(7分)

 

(1)认识:海塞防并重;突出强调塞防的重要性;塞防军费经常化。(6分) 措施:督办新疆军务并收复新疆。(2分) (2)粉碎了俄英的阴谋;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控制;(6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但耗费大量的财力,给海防造成一定不利影响。(1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认识从材料中“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就目前形势而论,列强还不 至于在沿海挑起战争,而收复新疆却是燃眉之急”“ 即使论军饷,海防本有经常经费,而塞防经费却是极 端匮乏”可概括出海塞防并重,突出强调塞防的重要性,塞防军费经常化。第二小问措施从材料中“奉命 督办新疆军务”联系所学知识可归纳出督办新疆军务并收复新疆。 (2)评价其措施可以从影响的角度进行辩证分析,一方面收复新疆粉碎了俄英的阴谋,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控制;另一方面可结合材料“为了西征,不惜大肆举借外债。据学者研究,每年光利息就白白流失几十万两白银,可以再建立一支稍弱于北洋的舰队”分析出耗费大量的财力,给海防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中国文化名人·左宗棠(课标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5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希特勒迫害犹太文他精英

满分5 manfen5.com

材料二  在希特勒统治德国以前,世界的科学教育中心不在美国,而在德国。19世纪后半叶,德国就进入了科学与教育的辉煌时代,超越了英国和法国,成为世界科学文化中心……截1933年,德国共有32名获奖者,美国只有5名获奖者。当希特勒上台以后,推行种族主义政策,使得50万犹太人被迫流亡他乡,美国接收了这些难民中的四分之一,并给难民中的知识精英提供施展才华的环境,使得世界科学文化中心发生了一次洲际大转移,从欧洲转到了北美洲,从德国转移到了美国。到二战结束的1945年,德国的三项诺贝尔科学奖得主在世者只剩14名,而美国已经有25名。难民知识精英把德国学术体系中最先进的方法

论和最严谨的学风带到了美国,奠定了美国在全世界科学教育上的领先地位。到夸天,美国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已经超过200名,有的年份的三项诺贝尔科学奖甚至被美国科学家包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工真《文化的流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特勒迫害犹太文化精英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难民知识精英”对美国发展做出的贡献。(6分)

 

查看答案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托克堆尔指出:平等就是指寻求工作、得到升迁、获得尊严与荣誉方面的平等,并不是财产权上的平等。与这种平等社会相适应的,只能是民主的政府。因此,他反对(法国)第二帝国的专制统治。但他又提出要避免实行民主制度时可能出现的两种危险情况:一是无政府状态,即用人民的随心所欲去代替政府作决定;二是权力过于集中在立法机构手中。为了使民主与自由并存,他主张效仿美国的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原则,特别是重视法制、地方自治和结社自由。这样,就可以正常地发挥自由的力量,限制国家的干涉。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困扰民国政局的一大难题。孙中山也一直在思索如何破解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之难题。他曾试图融合法国和美国的政体形式。《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指出:“关于中国及地方之权限,来均权主义、凡事务有全民一致之性质者,划归中央;有因地制定之性质者,划归地方,不偏于中央集权制或地方分权制。”这一思想的理论前提是“政权”和“治权”的划分。“政权”即民权,是国家权力主体,包括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大内容。“治权”即政府权,包括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权。政权和治权分立,两权交给不同的主体行使,从而达到政权对治权的有效支配,它们之问不是相互制衡的关系,而是单向的主权者与执行者之间的关系。而中央与地方所均之权,实际上是浩权而非政权,政权是不可分割的。同时,均权的实现,地方自治不可或缺,按孙中山的主张,地方自治的主体应该是县而非省。

——常安《民国宪政世界中的“均权”表达》

1)根据材料一,归纳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6分)

2)与托克维尔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的思想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9分)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92811月,国民政府公布施行《划分国家收入地方收入标准案》与《划分国家支出标准案》,将盐税、关税(海关税与常关税)、统税、印花税、矿税等主要工商税种列为国家收入,而将田赋、契税、牙税、当税、营业税等适合地方征收的税种列为地方收入,这样通过法律形式使中央集中了全国的大部分财力,同时也给地方保留了机动财力,对于出现的地方财政困难通过转移支付方式予以解决,从而扭转了自清末以来财权分散于地方的不利局势。

——摘编自《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税收制度的借鉴》

材料二  美国的分税制,不是中央分给地方,而是地方分给中央。原先抗击英国的北美十三个殖民地,本来并无隶属关系,独立战争后,中央权力日渐膨胀,但地万仍有相当的独立性。与这种政治体制相适应,美国有三套税务机构,分属于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三者各司其职,互不干预,没有领导关系,只有工作业务关系。

——郭伟红《美国与法国分税制比较》

由于联邦、州、地方三级政府的征税机构独立,导致双重征税,乃至三重征税问题的普遍存在,至夸这问题未彻底解决。不过在直接税征收中都采取抵扣办法,如计交地方所得税中,可把交纳联邦的所得税作为费用扣除以消除重复课税。

——编自《谈美国分税制及其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国民政府税制改革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税制的特点及作用。(8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图片包含了社会经济等多种信息。

满分5 manfen5.com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民国初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选做题:

 

查看答案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太祖留下祖训:“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古代唯宋朝有此家法。宋真宗亲自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回话:“就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在北宋,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官员并称“言官”。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但台谏官的选择和去留由皇帝亲自决定。……两宋共134住宰相,其中有123人出身科举,涌现出走学者型官员。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政治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府官员不是通过考试,而是君主以恩赐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的贵族。……到了18世纪末,由于“恩赐制”的影响,文官系统相当紊乱:1786年,海军部财务处长官和陆军部主计处长官每年分剐花费500镑和1000镑雇人代职,官俸剩余部分留作己甩。……最显荒唐的是一批领取干薪者的存在。他们虚领职衔,无所事事,按时支薪,不愁衣食,是典型的寄生者。18世纪30年代,第一任内阁首相沃尔的儿子尚在幼年,每年即可支取400年金。至1780年,有的审计官已有三十余年没有履行职守。……19世纪中后期,议会对文官体制进行全面整顿和根本性改革,建立了近代文官制度。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民国时期,现代的文官制度被引进中国。文官考试有一套极其严格的考试程序:如对褫夺公权,亏空公款,曾因脏私处罚有案,吸用鸦片或其它代用品的人则不允许其参加考试……如考官入闱,即考试院在举行文官考试时,先要聘请一些人为典试委员与襄试委员,这些委员在受命之日起立即启程赴任并住选考试院。在考试期间要断绝一切交际应酬及函电往来,就如同禁闭,一直到考试完毕,出闱以后才恢复自由。入闱期间食宿均在其中。室外、院内警卫森严……监试委员套之任务是监督保证考试的公正严密,纠举徇私舞弊。……试卷之弥封,弥封册号之弥封保管,试题之交出发给,试卷之点收及封莲,弥封之拆去与对号,应试人总成绩之审查,及格人员之榜示,都要在监试委员监视之下为之。

——摘编自史新恒《民国时期文官群体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官政治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10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性。(7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