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十二铜表法》第七表第一款规定:“建筑物的周围应留二尺半宽的查地,以便通行。”第...

《十二铜表法》第七表第一款规定:“建筑物的周围应留二尺半宽的查地,以便通行。”第二款规定:“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其他树木留五尺。”这些条款体现的理念是

A.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B.注重维护公共利益

C.公共权力至高无上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十二铜表法》法律条款中注重维护公共权力和利益。所以答案选B。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学者陈峰认为:“武将们在长期被轻视和防范的政治环境下,逐渐变成了循规蹈矩、怯懦无能、精神萎靡的群体。”这种历史现象在下列哪个朝代尤为明显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查看答案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这两种制度”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和郡县制                   D.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查看答案

《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2003317,中国新闻网报道了在河南洛阳发现了东周时期王陵遗址的消息,而对确立这些重要遗存属于东周王室的重要证据之一,便是六马之驾,考古学者称之“天子驾六”。关于“天子驾六”的发掘出土,其史学价值在于

A.体现了周天子的“神权”特征       B.修正了《逸礼·王度记》中的错误之处

C.有助于考证周朝实行的礼乐制度     D.证明周天子与贵族在权力上的矛盾尖锐

 

查看答案

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401840年间,英国本土人口从500万增加到1000万,海外人口从20万增加到700万,中国本土人口从8千万增加到4亿,海外人口几乎为零。此时期,英国地租维持基本不变,中国地价和地租同步上涨2倍多,地主买田置地不易,佃农租地经营困难。

材料二:18401940年间,中国南方沿海有一个县,本县人口从20万增加到50万,海外后裔从零增加到300万。

材料三:贵州1960年代外出务工人口几乎为零,2000年代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到沿海务工,2010年有630万劳动力出省务工,占全省人口20%左右,有40多个县的农民工向家里汇款高于县财政收入。世界各地的超市可以看到大量的中国廉价工业品,外国的石油、矿石、棉花、大豆、大米、小麦、混合饲料大量进口到中国。贵州的市场上有泰国大米、美国的豆油、进口混合饲料生产的鸡鸭鱼出售,大量石灰岩地区退耕还林。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和中国在17401840年间人口发展的不同特点,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4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相同情形是什么?(2分)指出形成材料二情形的主要原因。(2分)

3)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近三十年来,贵州劳动力流向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4)结合材料三分析此变化对该省所产生的影响。(4分)

417401840年间,英国如何利用外部有利因素实现强国目标?(6分)近三十年来,中国如何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机遇参与国际竞争?(4分)

 

查看答案

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康熙年间以杨光先为首的大臣指责传教士汤若望等人谋反各省教士受拘禁罗马教廷反对利玛窦所开创的传教方式,发布禁约,不准中国教徒敬天、祭祖与拜孔,康熙谕令禁止洋人在华传教,西教从此禁绝,与西教并行传播的西学,亦告中断

材料二:《海国图志》在中国出版时仅仅印了1000册左右,但是传到日本后,多次重印,读书人几乎人手一册。书中的指导思想推动了明治维新的发展。

材料三:从詹天佑那一批幼童留美开始,清政府派出多批留美学生,主要学习船舶和机械;19世纪末大量中国人到日本留学,学习法律和政治;20世纪20年代的国共两党精英赴苏留学,接受苏联共产主义思想。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教遭禁的原因。(2分)联系史实说明利玛窦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4分)

2)分析材料一的做法对《海国图志》一书在中国的发行所产生的影响,(4分)《海国图志》在日本的发行情况折射出当时日本对外部世界怎样的态度?(2分)

3)《海国图志》的思想同样指导了中国和日本近代化实践,但结果却不同,联系史实分析导致不同结果的原因。(6分)

4)简要分析材料三所列国家当时吸引中国留学生的原因(6分)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国人向外国学习的历程。(2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