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文摘自哥伦布《航海日记》: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文摘自哥伦布《航海日记》: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皈依我们神圣宗教的经验,但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种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中世纪晚期的西欧》

    材料二  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以后,我回到卡斯提尔,觐见王上,而王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第二次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主宰赐福,我在那绵延六百哩(英里)长的小西班牙岛(指海地岛)上得到成功,我征服该岛并使它的居民纳贡。                                             

——《哥伦布的遗言》

  材料三  陛下可以统治此间……人们可在这里获得黄金……但我以为陛下最好不采用掳掠的方式去取得黄金,如若采用公平交易的方式,则诽谤和诬蔑便可避免。如此,所有的黄金便会万无一失地源源不断进入陛下的财库中。

——摘自《哥伦布政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1503年)   

                                              注:问题见答题

 

(1)哥伦布为什么“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1分)

 

 

(2)材料一所述西班牙君主派哥伦布前往东方的目的是什么?(1分)从材料二、三看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 (1分)

 

 

 

(3)你怎样认识材料三中的“公平交易”?(2分)

 

 

 

(4)结合所学谈谈如何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8分)

 

 

 

 

 

 

(1)哥伦布为什么“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1分) 因为当时连接东西方的商路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他们对过往客商课以重税,因此希望向西从海上开辟一条新的航路出来。 (2)材料一所述西班牙君主派哥伦布前往东方的目的是什么?(1分)从材料二、三看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 (1分) 了解当地的国土人情以及风俗习惯并使他们皈依天主教。 从材料2、3来看其目的是建立殖民地征服当地居民使之纳贡和掠夺当地的黄金。 (3)你怎样认识材料三中的“公平交易”?(2分) 这一“公平交易”是对当地人民的殖民和奴役,是赤裸裸的剥削,它造成了殖民地的落后,为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提供了物质基础。 (4)结合所学谈谈如何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8分)  对欧洲:引起了重大的社会变革: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了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世界:结束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一个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形成 对亚非拉等地: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导致这些地区的贫困和落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1分)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1分)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分)

 

 

 

 

 

(2)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2分)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归纳这种生产方式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8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努力耕作者免其徭役,对于怠于种田或因从事手工业、贾贩活动而致贫者罚为奴隶。                                                       ——《商鞅变法》

材料二  从唐玄宗时期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题记中,可见大量的以经营商品为名的行会,如绢行、布行、米行、生铁行、肉行、油行、果子行、靴行等等(见《房山石经题记汇编》)。唐代的“飞钱”、宋代的纸币,明清的商号会票,清代票号、钱庄的钱票等异地汇兑也在一些地方出现。

材料三  重农抑商政策是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短期看,应该如此。由于重农抑商,资本积累速度会放慢。但是,从长期看,则恰好相反。资本积累周期越长,积累规模将变得更加巨大。经济史料支持这种逻辑分析。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的伍秉槛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当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伍秉槛的财富并非鹤立鸡群,同期的一位宁波商人拥有2000万两白银,一晋商、徽商拥资千万两白银的亦不鲜见,至于拥有百万两白银者则不计其数了。

——引自《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经济政策? (1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6分)

 

 

 

(4)你是怎样评价重农抑商政策的? (4分)

 

 

 

 

 

 

查看答案

 “殖民制度大大地促进了贸易和航运的发展,‘垄断公司’是资本积累的强有力手段,殖民地为迅速产生的工场手工保证了销售市场,保证了通过市场的垄断而加速的积累。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马克思这段话实质上揭示了:  

A.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B.殖民活动的进步意义

C.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          D.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血腥性质

 

查看答案

 在长期的争霸战争中,英国最终打败法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实质上反映了 :     

A.工业国对农业国的胜利    B.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胜利 

C.英国海军的胜利          D.先进社会制度对落后社会制度的胜利

 

查看答案

 按时间顺序排列下面事件: 

①三次英荷战争  ②英法七年战争  ③英国摧毁西班牙海上霸权  ④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②④①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