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化学试题 >

一种通过铁基氧载体(Fe3O4/FeO)深度还原和再生来合成二甲醚(CH3OCH...

一种通过铁基氧载体(Fe3O4/FeO)深度还原和再生来合成二甲醚(CH3OCH3)的原理如下图:

(1)二甲醚的合成反应:3CO(g)+3H2(g) CH3OCH3(g)+CO2(g)  ΔH1

①已知CO、H2与CH3OCH的燃烧热(ΔH)分别为a kJ·mol-1、b kJ·mol-1、c kJ·mol-1、(a、b、c均小于0),则ΔH1=________kJ·mol-1

②该反应选用CuO/ZnO/Al2O3复合催化剂,该催化剂能_______(填标号)。

A.促进平衡正向移动       B.提高反应速率

C.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D.改变反应的焓变

(2)CH4氧化器中发生的主反应:

ⅰ. CH4(g)+Fe3O4(s)CO(g)+2H2(g)+3Fe(s)

ⅱ. CH4(g)+4Fe3O4(s)CO2(g)+2H2O(g)+12FeO(s)

850℃时,压强和部分气体体积分数、固相各组分质量分数的关系如右下图。

①随着压强的增大,反应ⅰ的平衡常数K值________(填“增大”、“减小”、 或“不变”)

②结合图像,分析H2O的体积分数变化的原因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将一定量的FeO和CO2置于CO2还原器(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的主反应:

CO2(g)+3FeO(s)Fe3O4(s)+ CO (g)   ΔH2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测得不同温度下最终反应体系中CO、CO2体积分数如下表:

温度I/℃

100

170

200

300

400

500

CO2体积分数

0.67

0.67

0.75

0.82

0.9

0.92

CO体积分数

0.33

0.33

0.25

0.18

0.1

0.08

 

①ΔH2_______0(填“>”或“<”)。

②若在150℃时进行上述转化,理论转化率ɑ(FeO)=___________

③在上述反应体系中,一定可以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填标号)。

A.体系的压强不变          B.CO2的物质的量不变

C.CO的生成速率和消耗速率相等且不等于零    D.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变

④根据化学反应原理,分析CO2还原器温度设置在170℃的原因___________

 

(3a+3b-c) BC 不变 Fe3O4+H23FeO+H2O < 100% C 温度过高,CO2的转化率低;温度过低,反应速率比较慢 【解析】(1)二甲醚的合成反应:3CO(g)+3H2(g) CH3OCH3(g)+CO2(g) ΔH1 ①已知:②CO(g)+ O2(g)=CO2(g) ΔH2=a kJ·mol-1,③H2(g)+ O2(g)=H2O(l) ΔH3=b kJ·mol-1, ④CH3OCH3(g)+3O2(g)=3H2O(l) +2CO2(g) ΔH4=c kJ·mol-1,根据盖斯定律可知,②×3+③×3-④可得3CO(g)+3H2(g) CH3OCH3(g)+CO2(g) ,则ΔH1=(3a+3b-c)kJ·mol-1; ②催化剂能降低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不影响焓变,同等程度加快正逆反应速率,平衡不移动,故答案为BC; (2)①反应方程式的系数确定后,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故改变压强,K值不变; ②结合图像可以看出H2O的体积分数变大的同时H2的体积分数在减小,所以发生的反应是Fe3O4+H23FeO+H2O ; (3)①根据表中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升高,CO2的体积分数变大,CO的体积分数变小,说明平衡逆向移动,而温度升高,平衡朝吸热方向移动,说明逆向是吸热的,那么正向是放热的,即ΔH2<0; ②由图表可以看出温度从100℃上升到170℃,CO2和CO的体积分数都没变,说明这个区域内虽然温度变化,但是平衡没有移动,理论上已经全部转化了,所以理论值是100%; ③反应CO2(g)+3FeO(s)Fe3O4(s)+ CO (g)是前后体积不变的反应,所以压强不变不能判断是否达到平衡,A错误;由第②问可以看出温度从100℃上升到170℃,已经完全转化了,此时CO2和CO的体积分数都没变,但是此时不算平衡状态,所以B和D错误;只有C是根据化学平衡的定义描述的,即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不0,故C正确,答案为C。 ④温度选择170℃从平衡的角度分析,是因为温度过高,CO2的转化率会变低,而从速率的角度分析,温度过低又会使反应速率变慢,则应选择一个合适的温度。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软锰矿的主要成分是MnO2,其悬浊液可吸收烟气中SO2,所得酸性浸出液又可用于制备高纯硫酸锰,其一种工艺流程如右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软锰矿悬浊液吸收SO2的过程中,SO2体现了________性。

(2)“氧化剂”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3)已知:Ksp[Al(OH) 3]=1.0×10-34

Krp[Fe(OH) 3]=2.6×10-30

Krp[Ni(OH) 2]=1.6×10-15

Krp[Mn(OH) 2]=4.0×10-14

水解沉淀“中:

①“中和剂“可以是________(填标号)

A.Al2O3   B.H2SO4    C.MgO    D.MnO2

②溶液的pH应不低于________(离子浓度小于1×10-5mol·L-1时,即可认为该离子沉淀完全)

③不采用“水解沉淀“除Ni2+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置换”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5)“结品分离”中的部分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

①加入稀硫酸的作用是(结合平衡移动原理解释)_____________

②结晶与过滤过程中,体系温度均应维持在_______℃(填“27”、“60”或“70”)。

(6)高纯硫酸锰可用于水中溶解氧含量的测定,步骤如下:

步骤1:水中的氧气在碱性溶液中将MnSO4氧化为MnO(OH)2

步骤2:在酸性条件下,加入KI将生成的MnO(OH)2再还原成Mn2+

步骤3: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步骤2中生成的I2(2S2O32-+I2=2I-+S4O62-)。

取某水样100mL,按上述测定步骤滴定,消耗a mol·L-1 NaS2O3标准溶液VmL,该水样溶解氧含量为

_________mol·L-1

 

查看答案

甲醛(HCHO)与葡萄糖相似具有强还原性,40%甲醛溶液沸点为96℃,易挥发。为探究过量甲醛和新制Cu(OH)2反应的产物,进行如下研究。

(1)在下图装置中进行实验,向a中加入0.5 mol·L-1CuSO4溶液50mL和5 mol·L-1NaOH溶液100mL,振荡,再加入40%的甲醛溶液50mL,缓慢加热a,在65℃时回流20分钟后冷却至室温。反应过程中观察到有棕色固体生成,最后变成红色,并有气体产生。

①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____,作用为__________

②能说明甲醛具有还原性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2)查阅资料发现气体产物是副反应产生的。为确认气体产物中含H2不含CO,将装置A和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连接后进行实验。

依次连接的合理顺序为A→B→____________G,装置B的作用是_________

(3)已知: 。设计实验证明a中甲醛的碳元素未被氧化成+4价。_________________

(4)为研究红色固体产物的组成,进行如下实验(以下每步均充分反应);

已知:Cu2O [Cu(NH3)4]+(无色) [Cu(NH3)4]2+](蓝色)。

①摇动锥形瓶ⅰ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②锥形瓶ⅱ中固体完全溶解得深蓝色溶液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③将容量瓶ⅱ中的溶液稀释100倍后,溶液的颜色与容量瓶ⅰ相近。由此可知固体产物的组成及物质的量之比约为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铁碳微电解技术是利用原电池原理处理酸性污水的一种工艺,装置如图。若上端开口关闭,可得到强还原性的H+(氢原子);若上端开口打开,并鼓入空气,可得到强氧化性的·OH(烃基自由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无论是否鼓入空气,负极的电极反应式均为Fe-2e-=Fe2+

B. 不鼓入空气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H++e-=H·

C. 鼓入空气时,每生成1mol·OH有2mol电子发生转移

D. 处理含有草酸(H2C2O4)的污水时,上端开口应打开并鼓入空气

 

查看答案

X、Y、Z、M、Q、R皆为前20号元素,其原子半径与主要化合价的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是

                                

A. Q位于第三周期IA族

B. X、Y、Z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可能是盐或碱

C. 简单离子半径:M->Q+>R2+

D. Z与M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均为强酸

 

查看答案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的的

 

 

 

 

实验目

实验操作

A

蛋白溶液中混有的(NH4)2SO4

混合物透膜并放入流动的蒸馏水中

B

除去Mg粉中混有A1

NaOH溶液,过、洗涤、干燥

C

萃取水中的Br2

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水层,再从上口倒出

D.

测定NaClO溶液的pH

用玻璃棒蘸取溶液点滴在pH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A.A       B.B       C.C       D.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