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下图是1978~2004年我国人口总量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下图是1978~2004年我国人口总量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总量同期达到最高峰

B.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增长

C. 1978~2004年,我国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 1978~2004年,我国人口增长以人口迁移为主

 

C 【解析】本题考查人口增长。A项图示反映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峰为1989年时,但之后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开始下降,但还是正数,故人口总量还在增长。故A项错误。B项由于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的死亡率变化不大,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峰也就是由于人口出生率的高峰;正确。C项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故在国际人口迁移中,我国是人口迁出国,故机械增长不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增长的原因;错误;D项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能源强度亦称单位产值能耗,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能源量。根据能源强度的高低,对我国各地区进行区域划分如下:

材料二 “碳强度”是指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山西省碳强度位居全国第一。低碳经济旨在通过不断提高碳利用率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逐步使经济发展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改善能源结构和清洁能源开发问题。

材料三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描述低能源强度区域、高能源强度区域的分布特点。

(2)山西省碳强度位居全国首位,试分析其原因。

(3)说明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的合理措施。

 

查看答案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11月,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成立,落户青岛市李沧区,是国内首个国家级海水稻研发中心,该中心在胶州湾北部白泥地公园处设立30亩海水稻科研育种基地。据了解,野生海水稻最初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被发现,并具有不需施肥、抗病虫、耐盐碱三大特性,但是海水稻需要攻克现有的亩产低的现状,并且不同纬度、温度和土地状况,对海水稻要求千差万别,海水稻要实现大规模推广种植还需要攻关。如图所示,我国目前尚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有2亿亩具备种植水稻潜力。试种、推广成功后,按照每亩产值200~300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2亿人。下图为我国盐碱地分布图。

(1)描述我国盐碱地的分布特征。

(2)分析在青岛设立海水稻研发中心的优势条件。

(3)你是否赞同在中国沿海滩涂大面积推广海水稻的种植,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4)提出我国盐碱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查看答案

下表是我国南方山区某县1966年和2016年相关统计资料。读表,完成下列要求。

 年份

项目   

1966年

2016年

耕地面积(万公顷)

2.0

2.7

森林覆盖率(%)

36.8

20.5

雨季地表径流(亿m3)

7.1

8.2

人口(万人)

21.5

40.1

 

(1)据表指出该县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人为原因。

(2)请为该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

 

查看答案

阅读青海省图(图甲)及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青海省B地区牧场牧草变化表(数字越大,牧草质量越差)。

等级比例(%)

1~3级

4级

5级

6级

总面积(平方千米)

1985年

0

9.26

52.13

38.61

11 172

1997年

0

0

48.3

51.7

10 793

 

材料二 青海省过去的经济模式是挖矿、卖原料,把初级产品输入到东部地区进行加工。并重点规划建设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

(1)图甲中B地区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草场退化,据表说明该问题的具体表现,并简述该地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2)在各循环经济工业园中,通过清洁生产,实现了可持续发展,说明该模式的主要效益。

 

查看答案

下图为“某市新生态城水循环利用模式图”,图中化工产业区走的是高端化工产品之路。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水循环利用模式(  )

A. 保障了大气、水体的零污染

B. 实现了“氢气—甲烷—风电”清洁能源生产

C. 再生水直接用作补充景观用水

D. 是基于“生产—生态—生活”的一体化设计

2.图中化工产业区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

A. 原材料    B. 能源    C. 科技    D. 劳动力

3.图示生态城建设的主要目标有(  )

A. 节能、减排、再利用    B. 净化、循环、再利用

C. 降耗、节能、可持续    D. 净化、降耗、可持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