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

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

1.该地寒冷期(  )

A. 最低气温高于-16℃

B. 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 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 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2.该地可能位于(  )

A. 吉林省    B. 河北省

C. 山西省    D.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C 2.D 【解析】 1.该地寒冷期,平均气温为-16℃ ,最低气温肯定低于-16℃,A不对。据图③④曲线看,气温日变化受积雪状况影响小,B不对。据图①②曲线看,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C对。从图中看,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并不一致,因此D错。故答案选C项。 2.该地寒冷期,平均气温可达-16℃,温度低,吉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冬季寒冷,A、D符合。一天中最高温出现在地方时14点,据图该地最高温出现在北京时间16点左右,可以计算当地经度大约为90°E,因此答案为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为世界四个不同地点的气候资料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若不考虑海拔高度的影响,则四地由南到北的排列顺序为(  )

A. 甲、乙、丁、丙    B. 丙、甲、乙、丁

C. 乙、丙、甲、丁    D. 丁、甲、丙、乙

2.关于四地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地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B. 乙地河流汛期集中在冬季

C. 丙地的典型植被为橄榄树    D. 丁地气候类型仅分布在北半球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大陆人口为13.319亿,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7 390万人,年平均增长0.57%,而1990年到2000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为1.07%。2011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为1.193%,死亡率为0.714%,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0.479%。

材料二 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示意图(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7%时则出现人口老龄化)。

材料三 春运被西方人称为“全球最大的时段性人口迁移”。我国2013年春运从1月26日起至3月6日,为期40天,在此期间全国旅客发送量超过34亿人次。

(1)根据材料一描述我国目前人口增长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出我国目前的人口问题是________,该问题大约在________年开始出现,简述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就如何应对提出合理化建议。

(3)指出我国春运的方向。

 

查看答案

根据表中数据和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3年北京市和河南省人口变动。

材料二 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

(1)北京市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______,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

(2)河南省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______,其人口数量的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

(3)北京市的人口总量变化趋势为______,影响这种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

 

查看答案

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读“环境负担”公式和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回答下题。

 

从“环境负担”公式中可以看出,创造财富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下列措施能减轻人口与耕地环境负担的是(  )

A. 开发湿地、滩涂等易耕土地,扩大耕地面积

B.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 推广良种,提高亩产

D. 提高粮食进口量,缓减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查看答案

读美国(本土)、中国两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  )

①受东北部工业区的吸引产生的 ②因南北战争引起的 ③因气候等环境因素引起的 ④受新兴产业的吸引产生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2.与我国20世纪50~80年代中期相比,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①自发性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②主要向西部地区迁移、流动的规模较大 ③务工、经商成为人口迁移与流动的主要动力 ④民工流动的人数已大大减少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