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2016年11月1日,马来西亚交通部长透露,中国提供约891亿人民币低息贷款给马...

2016年11月1日,马来西亚交通部长透露,中国提供约891亿人民币低息贷款给马来西亚政府,建设由中国承建的马来西亚东海岸衔接铁道工程,该衔接铁道将贯穿马来半岛的东西两岸。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新加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中转港的原因是(  )

A. 地理位置优越    B. 工业发达

C. 历史文化悠久    D. 人口稠密

2.我国贷款给马来西亚兴建铁路的主要目的最可能是(  )

A. 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B. 减轻我国对新加坡的依赖

C. 增加当地的就业

D. 获得高额利息

 

1.A 2.B 【解析】 1.本题考查新加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中转港的原因以及读图分析能力。据图可知,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边缘,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优越,世界主要的交通要道,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中转港。故选A。 2.本题考查交通线路修建的主要目的以及读图分析能力。据图,从铁路线的规划来看,马来西亚东海岸衔接铁道可以连接马来半岛的东西两岸,可以从陆地上避开新加坡,减轻对新加坡的过度依赖。故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与2016年相比,2017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导致2017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

A. 产业转型升级    B. 食品价格大增

C. 环境质量下降    D. 交通拥堵加重

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较好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查看答案

“引汉济渭”工程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穿越秦岭,使汉江和渭河联系起来。工程建成后,将大大缓解关中地区用水问题。下图为“引汉济渭”工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

1.“引汉济渭”工程的意义包括(  )

A. 加剧了西安的用水紧张状况    B. 改善汉江流域生态环境

C. 缓解汉江流域的旱涝灾害    D. 增加关中平原灌溉面积

2.“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地区的地形成因是(  )

①断裂下陷 ②地壳抬升 ③流水堆积 ④流水侵蚀 ⑤风力堆积 ⑥风力侵蚀

A. ①③    B. ①⑤    C. ②④    D. ②⑥

3.关于汉江和渭河水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 都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形成夏汛    B. 受长江干流水量影响,汉江的流量更大

C. 冬季汉江无结冰现象,渭河有结冰现象    D. 渭河含沙量小,汉江含沙量大

 

查看答案

云桂高铁自昆明到南宁,如图所示,在杨关站接入南宁铁路枢纽时设计了两个初选方案,方案l客运线直达南宁站;方案Ⅱ客运线经过南宁南站到达南宁站。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选择方案的理由主要是

A. 跨河桥梁较少    B. 沿途站点较少    C. 建设成本较低    D. 线路长度较短

2.与方案I相比,实施方案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 导致南宁站的负荷增加    B. 促进南宁城区向西北扩展

C. 导致南宁南站的地位下降    D. 促进南宁南站附近商业发展

 

查看答案

图Ⅰ中的铁路线是兰新高速铁路局部路段,为保障列车正常运营,该路嵌建有许多地上隧道,在隧道一侧留有通风和采光的窗口。图Ⅱ是该路段甲地隧道施工现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路段线路选线时,首要考虑的自然条件是(  )

A. 生态    B. 气候

C. 地形    D. 水文

2.地上隧道的主要作用是(  )

A. 阻挡风沙    B. 遮阳防雨

C. 避寒保温    D. 防御滑坡

3.甲地隧道窗口应该避开(  )

A. 东侧    B. 西侧

C. 南侧    D. 北侧

 

查看答案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年降水量40~80mm,蒸发量超过3 000mm。沙漠东南部有湖泊群和高大沙山(平均海拔200~300米)集中分布(下图所示)。研究发现,湖泊水由深部断裂带的地下水补给,湖泊及附近出现钙华(含碳酸氢钙的地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而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及钙质胶结层。沙山底部以钙华及钙质胶结层为“内核”,且沙山内部较潮湿。

(1)判断该地的主导风向,并说明理由。

(2)分析该地湖泊附近形成高大沙山的原因。

(3)推断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