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年降水量40~80mm...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年降水量40~80mm,蒸发量超过3 000mm。沙漠东南部有湖泊群和高大沙山(平均海拔200~300米)集中分布(下图所示)。研究发现,湖泊水由深部断裂带的地下水补给,湖泊及附近出现钙华(含碳酸氢钙的地热水接近和出露于地表时,因二氧化碳大量逸出而形成碳酸钙的化学沉淀物)及钙质胶结层。沙山底部以钙华及钙质胶结层为“内核”,且沙山内部较潮湿。

(1)判断该地的主导风向,并说明理由。

(2)分析该地湖泊附近形成高大沙山的原因。

(3)推断沙山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表层沙粒粒径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1)西北风(偏西风)。 理由:沙山(链)东北—西南延伸;沙山西北坡缓,受风力侵蚀,应为迎风坡 (2)风力强盛,沙源丰富;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风沙在此沉积;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沙山不断长高 (3)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原因: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 【解析】试题分析: (1)题,读图可以看出,沙山呈东北—西南延伸,而且沙山西北坡缓,受风力侵蚀,应为迎风坡,因此主导风向为西北风。 (2)题,根据题意,结合学习过的内容可知,该地风力强盛,沙源丰富,钙华及钙质胶结层对风沙的阻挡,风沙在此沉积,以及水及水汽对沙的吸附(沙山内部湿润),使风力对沙山的侵蚀减弱使沙山不断长高。 (3)题,根据风力沉积的特点可以推断,迎风坡随着坡面升高,风力搬运能力减弱,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背风坡一侧,颗粒大的由于重力作用更容易向坡底滑落。因此迎风坡和背风坡从坡底到坡顶沙粒粒径均由大到小变化。 【思路点拨】本题对图表信息的解读能力要求较高,难度中等。 【知识点】本题考查我国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陕西省自然环境多样,历史悠久,西安(古称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上图为陕西局部地区示意图,下图为某野外考察组绘制的地质地貌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秦岭的北坡出现多个三角形的山崖(如图),试说明其形成过程。

(2)秦岭山脉对气流具有明显的阻滞作用,分析其对南北两侧气候的影响。

(3)郑国渠兴修于公元前206年,西引泾水,东注洛水,穿行于渭北高原脚下,灌溉了关中平原4万余顷的田地。据图说明郑国渠选线的优越性。

 

查看答案

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1.甲区域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 流水侵蚀    B. 流水堆积

C. 断裂作用    D. 褶皱挤压

2.若a、b两河流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

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 持续淤积    B. 先侵蚀、后淤积

C. 持续侵蚀    D. 先淤积、后侵蚀

2.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 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 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 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 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查看答案

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的火焰山是吐鲁番著名的景点之一。该山以红色的花岗岩反射阳光而闻名遐迩,因此这座火焰山又称“红山”,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形成图中a处“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主要原因是(  )

A. 流水侵蚀    B. 冰川侵蚀

C. 阳光暴晒崩落,风力侵蚀    D. 海浪侵蚀

2.坎儿井是吐鲁番盆地重要的引水工程,当坎儿井水量最大的时候(  )

A. 喜马拉雅山雪线降低    B. 北极科考的最佳季节

C. 直布罗陀海峡风大浪高    D. 巴西高原草木茂盛

 

查看答案

读我国南方某河谷剖面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中①②③④地层中(  )

A. ①处地层受变质作用明显

B. ②处地层年龄最老

C. ③处地层断裂下陷

D. ④处地层因地壳运动而弯曲

2.下图中与甲、乙两处对应的位置正确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