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地理试题 >

季风指数大小反映一个地区季风环流的强弱程度。下图示意我国东部地区 1880-20...

季风指数大小反映一个地区季风环流的强弱程度。下图示意我国东部地区 1880-2000 年的冬夏季风指数距平值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导致我国夏季风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不稳定    B. 全球气候持续变暖

2.1880-2000 年长江流域伏旱最严重的年份可能是

A. 1900     B. 1920     C. 1940     D. 1990

3.1960-1970 ,我国

A. 1 0℃等温线略向南移    B. 北方地区降水量偏大

C. 东北地区山地雪线偏高    D. 华北地区河流冰期缩短

 

1.A 2.B 3.A 【解析】考查我国季风强弱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1.我国夏季风指数变化说明夏季风的强弱与迟早的不稳定性。夏季风主要源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因此副高的强弱与位置影响着我国降水的多少及分布。故选A。 2.形成长江流域伏旱天气系统是副热带高压。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雨带已推移到黄河中下游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长江流域伏旱最严重的年份说明“副高”控制时间长,雨带在华北、东北地区停留时间长,则夏季风势力强,结合冬夏季风指数距平值变化图,夏季风距平值强的年份是1920 年、1960年。故选B。 3.1960-1970 年间,冬季风的距平值强,说明冬季风较强,受冬季风影响冬季降温幅度较大,故1月 0℃等温线略向南移。故选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中 M 是大西洋北部势力最强的一支洋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洋流 M

A. 自东北流向西南    B. 近年来有增强的趋势

C. 具有上升补偿流性质    D. 流经海域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2. M 洋流形成有关的风带是

A. 东北信风    B. 盛行西风    C. 东南信风    D. 极地东风

3. M 洋流影响, N 地河流

A. 冰期缩短,流速趋缓    B. 水量增大,流量趋稳

C. 汛期缩短,含沙量趋少    D. 水量减少,枯水期变长

 

查看答案

河流弯曲系数是指某河段的实际长度与该河段直线长度之比,是衡量河流弯曲程度的指标。当弯曲系数大于 1.3时为弯曲河段,小 1.3 时为平直河段。下图示意黄河上游某区域水系,下表是图中各支流的长度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支流弯曲程度最大的是

A.     B.     C.     D.

2.河流弯曲系数越大越

A. 不利于行洪    B. 不利于取水    C. 有利于航运    D. 有利于发电

3.图示区域黄河干流河道弯曲程度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地质地貌    B. 地转偏向力    C. 水文特征    D. 冰川冻融

 

查看答案

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日可能出现大风、降温、暴雨天气的地点是

A.     B.     C.     D.

2.此时,远在南方的地天气状况可能是

A. 阴雨 西北风    B. 阴雨 东南风    C. 晴天 东南风    D. 晴天 西北风

3.下图是沿途中某条经纬线所作的气压剖面,该经纬线是

A. 40°N    B. 30°N    C. 110°E    D. 120°E

 

查看答案

居延海是一个奇特的游移湖,它在地质历史时期的位置忽东忽西、忽南忽北,湖面时大时小,后来因为湖面缩小而分裂成嘎顺诺尔和苏古诺尔两个湖泊(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居然海位置游移的主要因素是

A. 河流改道    B. 地壳运动    C. 风力作用    D. 生态恶化

2.两湖泊面积最大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3.居延海面积和位置的变化表明

A. 流域面积在缩小    B. 环境承载量下降    C. 流域环境在变化    D. 生态环境在恶化

 

查看答案

霜是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冷却降温到 0℃以下,水汽在地面或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而成的白色冰晶。民间有“雪落高山,霜打洼地”之说。下图示意山谷风的形成原理。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霜常出现在

A. 初春    B. 初秋    C. 春末    D. 夏末

2.图中

A. 表示夜晚山风    B. 表示白天谷风    C. 表示夜晚谷风    D. 表示白天山风

3.图示气流可解释霜打洼地成因的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