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题目:那件事,让我感到 要求:①选择题目(2)的补题后作文;②内容具体,情感真挚...

题目:那件事,让我感到        

要求:选择题目(2)的补题后作文;内容具体,情感真挚,积极向上;除诗歌、戏剧外,不限文体;不少于600字;文章中若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请用“××”代替。

 

例文: 那件事,让我感到惭愧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过得真快,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那件事情还常常浮现在我眼前,让我后悔莫及。 那天,下着倾盆大雨。放完学,我背着沉重的书包走向公交车站,准备坐公交车回家。车子来了,我上了公交车,公交车上坐满了人,我被人群挤到了一个小角落。我环顾了四周,打量着每一个人,眼光锁定了一位乘客,凭我的感觉他下一站就要到了。我就迅速地跑到了他的旁边,果然不出我所料,他到站下车了,我开心的立马坐了下来,终于能卸下沉重的书包享受一下坐着的感觉了,也被自己准确的判断而暗自得意。不一会儿,一位老奶奶慢悠悠地走上了公交车:她白发苍苍,干裂粗糙的手上握着一根拐杖。此时的车上已经没有空座,老奶奶只能一手握住拐杖,一手紧握住车上的扶手,她时不时随着车身的摇摇晃晃起来。看着老奶奶摇摇欲坠的时候,我的心里突然纠结起来:我要不要给她让座呢?可我今天真的很累,书包又格外的重。可万一没人给她让座,一个急刹车老奶奶摔倒了怎么办?会不会有其他人给她让座呢。我看了看四周,似乎没有一个人有让座的意思。我怎么办,我真的很累,想着我就闭上了眼睛。 这时,突然一个急刹车,车停住了。我立马看了一下老奶奶:还好,奶奶没有摔倒。这时,一个看上去三四年级的学生站了起来,搀扶着奶奶坐到了他的位置上,奶奶会心的笑了起来。而此刻的我心中愧疚之意油然而生。正好,车子到站了,我的目的地到了,我仓惶逃走。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但那个老人的身影已刻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至今让我感到很惭愧。 【解析】 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 第一,审题。“那件事”是写作对象,有所指,是特定的某件事,这件事一定是很特别的、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对自己来说比较重要的事情。“我”限定了写作人称,是第一人称。要补充的内容是题眼,是要写作的重点和中心。“那件事”给自己留下的感觉是什么呢?可以是感到温暖、感到遗憾、感到后悔、感到自责、感到骄傲、感到幸福等等,但是主题一定是非常积极正能量的,是阳光健康的,给自己和读者的感觉都是充满希望的。文章就是要通过具体的事件写出某件事,给自己留下了的感觉。 第二,思路。从题目上看,这是一篇记叙文。先明确“那件事”具体指哪件事,是一件事,而不是几件事。然后思考,那件事为什么给自己带来了某种感觉,是如何带来的,文章的写作重点在这里。事件的叙述非常重要,一定要从主题上考虑事件的详略,叙述的重点,同时,可以采用欲扬先抑、倒叙、插叙、设悬念等方法,在结构上使事件多一些波澜、多一些起伏,从而增强吸引力。或者还可以在细节上重点描摹,通过小的、打动人心的、真实的细节,来增强文章的真实感,来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用细腻的情感打动人心。 第三,主题。要补充的内容是文章的主题所在,那件事让自己感到什么呢?这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内心感受,一定要真的触及心灵才可以,所以选材首先要真,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读者,同时要能够对打动自己的素材进行深入挖掘,一定是让自己心灵震撼、让自己精神成长的一件事,写出自己在那件事中的精神成长,心灵成长,进而突出主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

当你把目光投向那些耀眼的明星时,可否关注过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关注过那些看起来卑微而灵魂却高贵得让人无法仰视的人们?他们的一个细微动作,一句温馨话语,一声真诚问候,都会令人感动不已。

请以《读你的感觉像春天》为题作文。

要求:①选择题目后作文;②内容具体,情感真挚,积极向上;③除诗歌、戏剧外,不限文体;④不少于600字;⑤文章中若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请用“××”代替。

 

查看答案

阅读《登飞来峰》,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2.王安石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政治抱负呢?

 

查看答案

比较阅读《陋室铭》和《爱莲说》,回答问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乱耳  花隐逸者也 B.濯清涟不妖  与人期行,相委

C.调素琴  刀劈狼首 D.同予何人  晓之亦舍然大喜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下面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铭”和“说”,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已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一般是用韵的;“说”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

B.两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甲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乙文借莲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生活态度。

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用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乙文通过赞美,说明爱莲的理由,借以表明自己的人格操守。

4.我国历史上有很多像刘禹锡、周敦颐这样安贫乐道的人,请你再举出—例并概述其事迹。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

第28天隔离了,这个时刻!

池莉

①这个时刻,天正暗下来,黄昏将近,我站在窗前,朝侧面的楼栋微笑。我之所以持续保持微笑,是怕出事。侧面楼栋一户人家的窗前,一位老人,打开玻璃窗,对着户外颤抖哀号:“某时候才是个头哇——某时候才是个头哇——”我听见了。我立刻冲到窗前,打开我家窗户,寻求老人目光,向他摆手摇手,“喂——爹爹”我使出最温和安详的嗓音,与他打招呼。由于角度关系,我无法判断他是否看见了我。我就努力持续着,持续着,直至他终于朝我这边转过脸。然后老人停止了,关上窗户进屋了。可我还是不放心,赶紧给物业打了紧急求助电话,请他们务必上楼敲门,去查看一下,看看是否为孤寡老人?问问是否发生了困难?如果老人有什么需要,只要我们家有。物业也非常尽职,答应马上就去。这一阵忙乎,夜色已黑。这个时刻,是隔离的第28天了。焦虑和急躁开始在人们心里蔓延,我们需要对付更多敌人包括在自己心里逐渐扩大的阴影。

②这个时刻,新冠病毒还在肆虐,而武汉,也已经出台了疫情爆发以来最为严格的隔离严控措施,所有干部职工下沉社区,收治病床在每天扩大,医疗一线医务人员们正在冒死救治病人。人与病毒的搏斗,已经到了白热化程度;吞噬与反吞噬,进入胶着化状态,这个时刻,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劲。然而,人们在家隔离已经第28天了,有人坐不住了,有人千方百计偷跑出去,有人吃不惯配送的简单蔬菜,想吃鲜鱼鲜肉和热腾腾的热干面了,还有人带着孩子出来遛弯,还说“怕么事唦,注意点就行了,关家里人都关苕了”。此情此景,说真的,太急人也太恨人了!事实非常清楚,如果不彻底阻断人传人,后果将不堪设想。我接受采访,与我熟悉的记者朋友开玩笑说:这个时刻,对于这样一些还不知死活的人,如果是我,我的办法就是直接一拳打晕他,拖他回家,再丢一周吃食,封死大门——这是玩笑。可这也不是玩笑——这个时刻,如果还有人不珍惜生命同时还危害他人生命,就只能强制他珍惜自己。说是这么说,我当然没有打晕任何人,而是恰恰相反,我在对一位陌生老人微笑,朝他摇手,希望能够安慰到他。

③这个时刻,日常生活不再是常言所谓的日常生活了,直接就是保卫生命。这个时刻,当我们看见小女孩的母亲被病毒夺去了生命,小女孩追在后面哭嚎,这也不再是世间一般的生离死别,而是需要我们第一时间冲上去,搂过小孩子,为她戴上口罩,尽快哄住她的号啕大哭,以免病毒趁机潜入她敞开的咽喉与肺脏;这个时刻,我们就是小女孩的母亲,而不仅仅只是拍视频的看客。

④这个时刻,唯有保卫生命是最高准则。因此我们能做一件事情,就做一件事;能帮一个人,就帮一个人;底线是我们首先做好自己。这个时刻,真正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时刻,我们得靠每个人点点滴滴的力量汇聚成人类的强大意志,把我们生命夺回来!

⑤这个时刻,心神稳定是我们的拯救,理性冷静是我们的力量,勇敢顽强是我们的必须,咬牙挺住是我们的本分。又一个黎明来临,拉开窗帘,东方既白,太阳照常升起,这个时刻,我们必须忍住悲伤,克服畏惧,去希望窗外的希望。

(写于2020年2月19日,有删改)

1.文章具体描述了“这个时刻”的哪些情景?请分点概括。

2.请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我就努力持续着,持续着,直至他终于朝我这边转过脸。(“终于”这个词表现出“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3.面对隔离期间按捺不住心情想随意出门的人,请你选用文章里的一句话做劝诫性质的宣传标语抄在横线上,可以是完整的一句话,也可以在句中选取一部分,并结合宣传标语的目的与特点说明选用的理由。

(宣传标语特点)文字简短,目的明确,充满力量,语言得体。

我选用的句子:________。理由:________

4.文章的标题为《第28天隔离了,这个时刻!》,其逗号前后的内容可否调换顺序?请结合全文与作者写作意图阐明你的观点。

 

查看答案

阅读《34个鸡蛋》,完成下面小题。

李暖暖从家里跑了。

李暖暖是跟她爸爸赌气走的,原因很简单,她已经快混完大学,拿到毕业证了,理所当然地要求她有着显赫身份的爸爸给她找一份好工作。李暖暖的爸爸说:“你做梦吧。”

李暖暖去的地方,是甘肃省和青海的交界。那也不是李暖暖盲目跑去的,学校早就动员他们去西部做志愿者,李暖暖只是一赌气报了名而已。

半年后,在李暖暖她妈也就是我二婶的要求下,我决定趁着出差的机会去看看她。可以想像我带的行李有多重,大包小包的包裹里,竟然还有果冻和巧克力。李暖暖的妈说,这是李暖暖最爱吃的。没办法,我就拖着几个大袋子上火车,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那里全是土路,又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而就在我决定扔掉那个装果冻的袋子时,碰到一个赶着毛驴车的男人。听到我找李暖暖,二话没说就把我的人和袋子全都放在毛驴车上。半个小时后,他将我带到了那个小镇。很小很小的镇,只有一条街道,两旁的房子低低的旧旧的,男人指着一个低矮围墙围起的院子说:“那就是学校。”

下课了,孩子们跑出来,男人跟一个孩子说了什么,那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男孩飞快地跑向教室,拉了一个女孩出来。

女孩穿着简单的黑色纯棉T恤和黑色牛仔裤,乌黑的头发短而整齐。她抬起头来看我。那个瞬间,我心疼了。我不到23岁的妹妹李暖暖,黑了,瘦了,她还剪掉了一头自己最最喜欢的长头发。

“李大强!”李暖暖在呆了片刻后大喊一声,一把抱住了我。等她终于从我怀里抬起头,我看到她哭了。

那天下午,李暖暖在镇子最好的一家饭店招待我,还有她的三个学生。李暖暖说,他们是班里最穷的孩子,可能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肉。那顿饭,我几乎吃不下去,只陪她一起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我说再要两个菜,被李暖暖制止了,她小声说:“我不想他们知道别人可以生活得很优越,不想让他们为此过早地自卑。”

吃过饭,李暖暖叮嘱几个孩子回家,然后我们回了她的宿舍。李暖暖说,这是全校最好的房子,窗子是玻璃的。墙壁显然是刚刷过不久,不均匀的白色石灰覆盖不住曾经的许多污渍。“暖暖,”我说,“反正也快半年了,你跟我回去。”她摇头,很坚决地摇头,“不行,我答应了这些孩子,一定把他们送到初中。”

原本,李暖暖和她爸爸赌气,非要去个最穷的地方,以折磨自己来惩罚他。结果她就来了,但她还没放下行李就后悔了。她没见过这么穷的地方,还有那么破的教室,那些教室的窗子,竟然冬天全都堵上,夏天全部敞开,根本没有玻璃。还有那些孩子,都那么脏兮兮的……

李暖暖当时就想走了,但她没有走掉,因为所有孩子的家长,竟然都在那里等她,那些面容卑微的家长,是为了给她,一个愿意来教他们孩子的老师鞠躬的。当那些乱蓬蓬的脑袋一齐下去,李暖暖的脚就走不动了,就被在了那里,花白头发的校长拿过了她的行李……

李暖暖的班里有32个学生,从她第一天上课的时候,第一排的第一个孩子,拿了一个鸡蛋给她,第二天第一排第二个孩子也拿了一个鸡蛋给她,那是个羞涩的男孩,给她鸡蛋时,脸红红的,不说话……结果32个孩子每天都轮流给她拿鸡蛋。直到有一天,在她收到第34个鸡蛋的那天,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的奶奶找到学校告状,说孙子偷拿家里的鸡蛋,她才知道了真相:为了留住她,那些孩子商定,每天送她一个鸡蛋。

那天,在牛奶和巧克力中长大的李暖暖,抱着那个羞涩的不说话的男孩放声大哭……

晚上,我和李暖暖在屋里分那些果冻和巧克力,她分得非常仔细,专注的样子很像是一个给孩子分食物的母亲。

第二天,李暖暖把我送到车站。在车站,李暖暖一直叮嘱我,回去要给她集资,没钱东西也行,给什么要什么。然后,依旧怨怨地说:“跟我爸要,就说我要20万赎身。”

我答应着,心里始终酸酸的。她爸说,等到暖暖回来,我要让她去她想去的地方……

临走,我把这话传给李暖暖,她笑呵呵地说:“这老头,我原谅他了。”

(选自《中外文摘》,有删改)

1.本文题目为“34个鸡蛋”,请分析“34个鸡蛋”这一情节的设置在全文中的作用。

2.阅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析其表达作用。

下火车,转大巴,下大巴,再转小公共汽车,结果还要步行三公里。那里全是土路,又刚刚下过雨,泥泞得根本抬不动脚。

3.阅读全文,请选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第一段单句成行,为下文情节的发展设置了很好的悬念,也为主人公后来的性格发展奠定了基调。

B.李暖暖制止“我”再点两个菜,突出了她心思细密的特点,表现了她对学生的关怀体贴,也清晰地反映了她对社会上的极度贫富不均怀有深深的怨愤。

C.文章后面李暖暖说“跟我爸要,就说我需要20万赎身”,其实她并不是真的感觉被这里拘禁,而是想向父亲求援,给当地孩子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D.小说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叙述了大学生李暖暖的一段支教经历,娓娓道来,情节看似简单,但蕴含着一种温暖人心的正能量。

4.试比较本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和下列材料中的句子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和用意上的不同之处。

材料: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我抽着烟,想帮他挑。但他说不用我帮忙。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植树的牧羊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