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我任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释)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杂然而前者            陈:陈列,摆开

B. 者胜                  弈:下棋

C. 岁荒,人相食          值:值得

D. 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去:离开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树林阴翳,鸣声下/有谴,我任之

B. 太守而宾客从之/吾谁与

C. 醒能述文者/画竹、兰为长

D. 不知人之乐/学不思则罔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此 何 时 若 辗 转 申 报 民 岂 得 活 乎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文言语句。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

5.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填空。

(1)甲文欧阳修与滁人畅游山水,酒酣而醉,此乐是为________而醉,更为________而醉。

(2)乙文郑板桥不仅________,勤政爱民,敢于担当,而且富有艺术才华,喜与________交游。

(3)欧阳修和郑板桥担任官职,都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而都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

 

1.C 2.D 3.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4.(1)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2)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使上万人得以活命。 5.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为官洁廉文人雅士情系百姓造福一方 【解析】 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本题C项中的“值”是“遇到,适逢”的意思,不是“值得”。故答案为C。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项中“上”分别为“表方位,上面”和“指地位高的人”;B项中的“归”的意思分别为“回去”和“归依”;C项中的“以”分别是“用前”和“凭借”;D项中的“而”都是“表转折,却”。故选D。 3.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题根据句意进行句读。句意是: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辗转往复向上申报,百姓怎么活命?据此,正确的句读为: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1)句中的“从、而、乐其乐”几个词是赋分点;(2)句中的“发、与、活”几个词是赋分点。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5.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能力。(1)根据文章的主旨和选文内容可知,欧阳修与滁人畅游山水,酒酣而醉,此乐是因为感到山水的乐趣而醉,更为看到百姓安居乐业而高兴,即与民同乐而醉。(2)“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可以看出郑板桥为官洁廉,勤政爱民;“上有谴,我任之”可以看出其敢于担当;“以画竹、兰为长”“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可以看出其富有艺术才华,喜与文人雅士交游据此填写作答。(3)对比阅读,可以发现欧阳修和郑板桥担任官职,都能“情系百姓,造福一方”,因而都收到了老百姓的爱戴。据此填写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017届中考湖南娄底卷)

品读经典,聆听高处的声音

白 龙

①站在不同高度的书籍上,人们看到的风景各异;从低处的一叶障目到高处的霞光万丈,阅读的厚度,决定了人生格局与眼界心胸。如果把人类文明比做一座山峰,那么雄踞高山之巅的,就是历经世代淘洗而筛选出的经典文本。

②阅读经典,如同聆听山巅之城的智者们穿越时空的遥远回响。经典作品代表着人类精神的复杂性,标志着我们共同的先辈曾经抵达过的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它对人心的理解和体恤,犹如一双越过时空的温暖臂膀,环住一个个困在冰冷湖面的灵魂。它以锐利的穿透力,让那些只知和现实讨价还价的人们,懂得什么叫对这个世界爱得深沉、情之激越,什么叫思想的力道和思考的痛感。

③然而,在纷纭万状的信息社会,进入经典文本所构成的精神世界是困难的,也是奢侈的。那似乎是一个和我们厕身其间的世界相平行的空间,独立、缥缈而易碎,一个电话或者微信的侵扰,就能迅速把我们拉回现实。古人说,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而现在,对于奔波忙碌的现代人来说,仅仅闭门恐怕是不够的,只有在静谧无声的夜晚,待一天的工作结束,关上手机,才能翻开泛黄的书页,小心翼翼地捕捉来自遥远时空的细弱声响。那个高处的世界并不许诺我们具体的好处,但入得其门,自然会感受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产生一种“只有高贵纯洁心灵能够感受的欢愉”。

④正如登山需要阶梯,进入经典作品的世界同样需要拾阶而上。有时,理解经典作品的主题是困难的,需要借助思想的阶梯。理解经典作品中的主题,一般历千载而不变,充满泛着古老铜绿的端庄大词,重如千钧、庄严肃穆。诸如民族和命运、历史与兴衰等等。有时,通过一部经典去理解另一部经典,方能参透义理之精妙,醉心于云蒸霞蔚的经典意象,比如国学上“以传注经”的传统就是如此。有时,理解经典也需要人生的准备。正如陈年老茶需要用沸水才能浇出厚重余味,理解经典也需要我们用老水手般的人生阅历,用经久不息的温热内心,浇开经典作品中只属于独特个体的专属气息。惟其如此,方能找到每个人心中的哈姆雷特,让经典的鉴赏者代代不绝。

⑤经典只会让人变得谦逊,因为见识了大海而更懂得什么叫沉潜往复,登上了群山之巅而更能体会山花的璀璨只若指间流沙。而愈了解人类精神的由来和思想的系谱,人们才会愈发认清自己在这个世界所处的位置,从而拥抱真正属于自己的未来,写下属于我们时代的经典。

1.选文第③段的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在选文第⑤段中,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去理解经典?

3.在互联网+时代,有不少同学热衷于网络小说、动漫作品,觉得这些比经典作品要通俗、有趣、刺激。结合选文,说说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则说明文,完成后面小题。

能喷冰的“火山”

叶青青

随着一声巨响,土地猛烈震动了起来。阿胡那火山开始喷射了。这个庞然大物高约4千米,底部直径30千米左右,大小相当于半座珠穆朗玛峰。这次突然的爆发,地动山摇,构成山体的冰块与岩石大面积滚落。

然而,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奇妙之处,阿胡那火山喷出的不是赤红的岩浆,竟是白色的冰岩浆,这种含冰、水、氨、甲烷和氯化物的混合物,被强大的推力射向高空,形成数百米乃至数万米的白色喷流。当落到地表时,冰岩浆呈液态四下流淌,随后,因为暴露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而凝结成固体。

然而,我们知道,地球上的火山都是喷出岩浆的,为什么这座火山这么与众不同,能喷出冰呢?

原因就是这座火山不属于地球,而是矮行星谷神星上唯一一座圆顶形状的冰火山。

冰火山是一种在地球上找不到,但在我们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上存在的地貌类型,它们通常出现在冰冻卫星或者其他一些表面温度低于-150℃的天体上。在形态上,冰火山与在地球上的火山类似,它们从地表凸起,顶端有一个巨大的凹陷口,当喷发时,会排放出四处流淌的液体。关键性的差别是地球火山主要由岩石和重金属组成,冰火山主要由坚固的冰壳构成,冰火山的岩浆也是冰冻沉积物,所以,在喷发时,会出现大量冰块被喷出的奇观。

我们知道,地球火山喷发是因为密度和压力差造成的。当岩浆温度比周围的岩石更高时,密度就会更低,这种压力差会使得岩浆做上升运动,当岩浆上升时,岩浆释放的气体会形成气泡,气泡会释放大量的压力,这一压力使岩浆喷出地表。

那么,冰火山是如何喷发的呢?

冰火山的喷发原理和地球火山相似。由于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导致热能聚集,或由于潮汐摩擦而生热,致使深部的冰层熔融。如果这时上部的冰层破裂,深部融化了的冰水就像地球内部的岩浆一样,在周围压力的挤迫下,沿裂缝喷发出来,这就是奇特的冰火山爆发的过程。而如果冰岩浆跟周围的环境温度相差不大,冰火山就会处于休眠状态,甚至成为死火山。

不过,虽然冰火山名字听上去似乎是火山的一种类型,喷发过程又跟地球火山类似,但严格意义上说,它只是与地球火山相似的地貌,并不是真正的火山。

(选自《大科技》2017年第5期)

1.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冰火山与火山的不同之处。

2.下面对冰火山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虽然冰火山形态与地球火山相似,都是从地表凸起,顶端有巨大凹陷口,喷发时都能喷出液体,但它不是真正的火山。

B. 阿胡那火山是矮行星谷神星上唯一一座圆顶形状的冰火山,它喷出的含冰、水、氨、甲烷和氯化物的冰岩浆高达4千米。

C. 冰火山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导致热能聚集,或潮汐摩擦生热,致使深部冰层熔融,冰水受周围压力挤迫,会沿冰层裂缝喷发而出。

D. 冰火山喷发是因为密度和压力差造成的。如果冰岩浆跟周围的环境温度相差不大,冰火山就会处于休眠状态,甚至成为死火山。

 

查看答案

语文实践活动。

某校九年级学生拟开展一个“读书交流”主题活动,请按老师要求,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1)简要介绍你的读书经验。

(2)假设著名学者(作家)余秋雨来到活动现场接受师生的采访,允许每人根据此次活动的主题提一个问题。请你将要说的话写下来。

 

查看答案

下列语序的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她不仅担纲节目的主持工作

②节目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观众遇见了大干世界

③还首次以制作人的身份转型大型电视节目的幕后制作

④《朗读者》是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20多年电视经验的一次全情绽放

⑤董卿表示《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

⑥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另一面

A. ④①③⑥⑤②    B. ④①③⑤②⑥    C. ⑤②④①⑥③    D. ⑤②⑥④①③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利哈乔夫,苏联学者、古代文学史专家。《论教养》选自他为青少年写的《善与美书简》,论述的都是道德、情操。

B. 《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如武松,他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桃花村,大闹飞云浦,除恶蜈蚣岭,表现他武艺高强,有勇有谋。

C. 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文学家、诗人。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北风》《大堰河》《火把》《黎明的通知》《欢呼集》《宝石的红星》《春天》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D.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针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失去自信力的论调进行了批驳,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热情歌颂了革命人民的斗争,明确提出了绝大部分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的自信心,表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之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