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 春天像小姑娘,笑着,走着。 B. 对于一...

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 春天像小姑娘,笑着,走着。

B. 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

C. 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D.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

 

B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的辨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修辞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境,灵活辨析。A.把春天比喻成小姑娘,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的美好,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B.句子中虽然有“像”,但不是比喻句,只是一种举例。C.把树尖儿上顶着白花的矮松比喻成看护妇,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D.把理想比喻成闹钟,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理想重要性。所以答案为B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 夜色如澜,璀璨的光环境与建筑整体完美融合,花枝招展

B. 春光明媚春意浓,深谙“一年之计在于春”的人们早早开始规划下一年的行程。

C. 梨花一朵紧挨着一朵爬满了整个枝头,好像是争先恐后地展开艳丽的花朵自我欣赏似的。

D. 这位同志说话咄咄逼人,那气势可真让人受不了啊。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niànɡ)  蓄(zhù)    粗(kuànɡ)  清(dènɡ)

B. (bāo)    亮(liáo)   和(yìnɡ)   黄(yùn)

C. 临(wèi)    护(kàn)    抖(shù)    卖(nònɡ)

D. (rùn)    婉(zhuǎn)  水(zào)    静(mì)

 

查看答案

“曲径通幽”不仅是画家笔下渲染的景致,还是园林设计师着力创造的效果;“曲径通幽”不仅是摄影者不断寻觅的景点,还是文人墨客追求的意境;“曲径通幽”不仅能给旅者“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感,还能给被批评者带来豁然开朗的感受。

请你以“曲径通幽”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读书如登山

李 裴

①深秋登黔灵山“瞰筑亭”,天高云淡,凉风习习,眼底尽收筑城美景,顿觉“山高人为峰”,慨叹孔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由是想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岂不如登山?山脚、山腰、山顶风景各异,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持登顶的毅力,饱览无限风光。

②读书之初,如登山上路。我上大学第一堂写作课,老师就出题:“书”。从“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到“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从“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东坡),到“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如意欲前往名山大川的激动,读书的理念深深刻在了脑海里,伴随着学习、工作和生活,凭兴趣读书转向了自觉读书。

③品味书籍,如登山途中。时而平缓、时而陡峭,有时驻足观望,有时边走边想;时而舒缓,时而峻急,有时沉思默想,有时豁然开朗,这是登山与品书的节奏和乐趣。读不同的书,就如登不同的山。童谣里纯真的生活气息,诗词里万事万物的生动情感,武侠作品想象力的拓展,言情小说里的柔肠百结,科普读物的启人心智,历史演义的波澜壮阔……洋洋大观,充塞于目,不绝于耳,仿佛与先贤哲人对话,越数千年时空交流。有一点可以肯定,书乃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人类文明延绵的基石。

④领悟书籍,如登山临顶。随着读书的推进,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随之深入。古今多少事,尽在登高望远的观照之中,却也是读书润物细无声的沉淀,于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提升自我。读懂一本书,就像攻下一座山。鲁迅的“投枪匕首”,马克思的“解剖刀”,毛泽东的“还看今朝”……林林总总,幕天席地,不解其意则如登山半途而归,不过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疑惑,不懈坚持终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⑤融入书籍,如登山归途。读书,是读如何做人、读道德规范、读人类文明,“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阅历多了,“横看成岭侧成峰”,察古知今、明辨事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优秀文化传统中如鱼得水,沉浸在人类精神世界中,补足精神之“钙”,祛除行为之“垢”,筑牢思想之“魂”,浩浩然扬君子之风,卓卓然做有识之士。

⑥世上没有登不尽的山,只有读不完的书。书中有你不知道的知识,有你不了解的世界,有你要追寻的梦想。找一本好书,畅游在文字的山谷沟壑间,穿越层峦叠嶂,更于平凡之中见真知、日常之中见深奥,以之延伸人生长度,拓展人生宽度,增加人生厚度,实现人生价值。

(选自《决策探索·上半月》2015年第1期,有删改)

1.本文结构清晰,论述条理清楚。下列对本文结构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2.文章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论述的?

3.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4.请说说第⑤段中画线句的含义。

 

查看答案

冬走伏牛山

逯玉克

山寒水瘦之冬月,伏牛山满目枯黄,背阴处积雪斑驳,偶有松柏几株,绿竹一丛,苍翠着一点生机。

车如小舟,在波峰浪谷间游弋。至一山高处,文友红枫说,嵩县白河乡很神奇,它处在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上,脚下这座山,便是黄河、淮河、长江流域的分水岭。路边一碑载有此事,我们拂去积雪,却拂不尽薄冰,只好作罢。

至云岩寺,满地落叶踩踏成泥,晴空下,几棵高大粗壮筋骨毕现的千年银杏傲然向天。

山谷正中,有一座朝阳的古庙,这就是云岩寺。些许意外,云岩寺为初唐自在禅师所建,是伏牛山佛教中心,而眼前的寺庙,孤寂、落寞、破败,像孩子外出打工独守空巢的风烛老人,让人心生怜悯。循墙绕柱,方知乃明代重修。

寺庙背后,两棵参天银杏,裸露的苍劲枝干,像黑色的闪电虬曲在冬日的晴空。

村民说,这是下寺,再往里6公里还有上寺。我们嗟叹着,开始步行。

谷中一溪,满是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乱石,溪水淙淙,在乱石间跌宕喧闹。我们踩着乱石,逆流而上。

谷中,零星散住着人家,不见青壮劳力,只有几位白发老者在门口或溪边翻拣或淘洗银杏果、山茱萸。门口的竹席,溪边的卧石,到处晒着那些黄白红艳的山果。山里少土地,这些大山和金秋的馈赠,是山民赖以生存的一项收入。

溪畔、崖壁,一些未及采摘的山茱萸繁星般红果满树,摘一颗尝尝,凉凉的酸酸甜甜,似山楂的味道。而那些不曾采摘的柿树,因没了婆娑摇曳欲露还藏的绿叶,满树的柿子一览无余地醒目着。柿子太稠,树枝被压成弧线;经霜后的柿子红得透亮,那浓缩进阳光的诱人红艳,张扬成荒寒中的一抹诗意。

山上谷中,千年银杏随处可见。与恐龙同时代的银杏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遗植物,和它同门的其他植物都已灭绝,它却奇迹般活了下来。云岩寺方圆5平方公里范围内,聚落着400多棵古银杏树,因而创造了“寺庙内千年古银杏树最多”的吉尼斯纪录。

中午,在农家吃饭,品味一种难得的“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的意趣。山里人居然还用着烧柴禾的灶台,四壁土墙和屋顶满是烟熏火燎的黢黑,浓浓的烟火味弥散着一种久违的亲切,让人回想起童年的味道。

冬日午后,山村寂寥,土墙古瓦的老屋茅舍间,散发着古旧的气息,不时有家鸡、黄狗、老猫的身影出没,让人恍若时光倒退了一个世纪。偶尔也有几间贴有瓷砖的洋房,它们扎眼的光鲜破坏了小村古旧的风格,给人一种文白夹杂的别扭。

山谷尽头,艳阳下一峰巍峨俊秀,那便是伏牛山主峰龙池曼。山脚处一块石碑,风剥雨蚀,已不易辨认。农人说,这就是上寺的遗址。

我惊讶,当年声名赫赫,和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相国寺并称为“中原四大名寺”的云岩寺,如今寂然破落得只剩一块字迹模糊的石碑了?还有一处遗迹,是一块巨石,刻有吟咏云岩寺的诗词,可惜已倒伏在地,看不清词句。

莫名惆怅。唐朝远去了,化为几册发黄的史书;上寺荡然无存了,只余两块字迹模糊的石碑石刻;唯有寺中错落分布的银杏树在寂寞地挺立着。这些目睹了云岩寺千年兴衰的古银杏是否已然成佛?它荣枯不惊淡定从容的年轮里可否藏有漫漫岁月的沧桑往事?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130日)

1.本文是按照游览的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请根据文章,将下面表格填写完整。

时间

主要游览点

主要见闻

上午

下寺

中午

吃农家饭

午后

上寺

 

 

2.“偶尔也有几间贴有瓷砖的洋房,它们扎眼的光鲜破坏了小村古旧的风格,给人一种文白夹杂的别扭”,请简说“文白夹杂”的含义。

3.分析“谷中一溪,满是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乱石,溪水淙淙,在乱石间跌宕喧闹”句中“喧闹”一词的表达效果。

4.游览云岩寺的下寺和上寺时,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