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题目一:长大的路上,他(她)牵着我的手 要求:①结合...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题目一:长大的路上,他(她)牵着我的手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700 字以上的记叙文。②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③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④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

题目二: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传说西方有一种鸟叫荆棘鸟,这种鸟在出生后无法发出声音,它必须远赴他乡,找到生长在那里的荆棘树,用树上的荆棘刺破自己的喉咙,才能发出嘹亮的声音,但那声音却是世界上最动听最美妙的声音。然而,为了这瞬间的歌唱,它付出了漫长而艰辛的努力:一次次地振翅,跌落;一次次地起飞,滑翔......羽翼一点点丰满了,经验一点点丰富了,勇气一点点增加了——终于有一天,它从容地翱翔天宇,飞向远方,完成了生命的绝唱。   

这个传说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毅力是成功者必备的品质;实现理想,就要勇于付出代价;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积累。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不得套写、抄袭。

(2)文章要有真情实感,主题要正确鲜明。

(3)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4)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字数在700字左右。

 

长大的路上,他(她)牵着我的手 很小很小的时候,母亲牵着我的手,教我学会了走路。从此,母亲便牵着我的手,走过土桥,走过石径,也走过岁月。 转眼间,我7岁了,又是母亲牵着我的手送我进了学堂。记得母亲的手好白皙、好柔软,当她有力的手牵着我的小手时,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也就是在这牵手之中,母亲将她无私、圣洁的母爱注入了我的生命。于是,我总能找出各种理由让母亲牵着我的手,尽管我早已学会了走路。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我一直内疚,没让母亲再牵我的手。 那是怎样的一个秋日啊!当母亲牵扯着我走过村头的小桥时,顽皮的我突发奇想,要母亲牵着我的手向前飞。谁知,正当我陶醉在奔跑的狂喜中时,母亲一个不小心,她的手腕脱臼了!望着医生给母亲治疗时她那痛苦的神情,年幼的我似乎也感受到了无比疼痛,从此暗下决心:再也不让妈妈牵我的手了! 岁月的车轮飞驰而去,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我也真的再没有和母亲牵手走过。 在异地求学,偶尔想起母亲,想起童年的点点滴滴,却没有想起母亲牵着我的手走过的岁月。直到有一天,当我看到一位年轻的母亲牵着一个蹒跚学步的小女孩时,我的心突然震颤了,有一种想回家让母亲再牵一次手的冲动。终于,到家了。我和母亲彼此久久地凝视着。母亲高兴地说我长高了,而我酸楚地发现母亲苍老了许多。“丝丝白发儿女债,道道深纹岁月痕。”母亲是以她的衰老作为女儿成长的代价啊!我放下行李,拉着母亲的手,轻轻地说:“妈,我们出去走走吧。”母亲显得有些惊异,而后很高兴地同我走出了家门。依然是村头的小桥,依然是当年的母女,母亲的手也一如当年温暖有力,但却不再白皙、柔软。她的手皮肤黝黑而又粗糙,有的地方还有一道道裂口,手掌中结满了厚厚的茧。拉着母亲瘦骨嶙峋的手,使我觉得触摸到的不是母亲的手,而是她这大半辈子的沧桑。那个下午,母亲显得特别高兴,絮絮叨叨地说着一些柴米油盐的琐事,而我也很耐心地倾听着。童年的我下决心不让母亲再牵我的手,而现在,我却想说:“妈妈,牵着女儿的手吧,走过风雨,走过四季!” 【解析】题目一:“牵着我的手”可以理解为手拉手,也可以理解为对我的扶持、帮助、关心、鼓舞等。其次,要明白,她(他)可以是同学、老师、父母,也可以是一本书,心中的理想、追求等。最后,“长大路上”可以理解为成长的道路上所经历的点点滴滴。这样,结合写作要求,可写成记叙文、散文,也可虚构写成小小说、童话、寓言等。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积累、爱好、才情,充分选择,真情写作。 题目二:是一篇材料作文。“荆棘鸟的启示” 可从以下角度进行构思: 1. 从“坚持和毅力是成功者必备的品质”这一角度构思立意。坚持和毅力是一种优秀的精神品质,而这种品质又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工作中需要坚持和毅力,生活上需要坚持和毅力,学习上需要坚持和毅力。而每一种毅力,又都是成功的前提。因此,深入探讨材料带给我们的启示,充分理解话题所蕴涵的品质,并以生动的事例进行证明,进而突出写作的中心。 2. 从“实现理想,就要勇于付出代价”这一角度构思立意。理想的实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付出代价,需要不断努力。因此,在具体写作时,可以通过展示成就理想或梦想的过程,表现写作的中心。 3. 从“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积累”这一角度构思立意。积累,是取得成功的一个前提,只有不断地积累自己的实力,才能最终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写作时,可以从不同角度构思,选取典型事例,如《劝学》中的语句等,全面客观地分析观点,强化中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两首陆游的诗,回答后面小题

(甲)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听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乙)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下列对这两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诗将梦境和现实相结合,表现诗人报效祖国、忠心不衰之情,读来悲壮苍凉!

B. 乙诗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

C. 甲诗的后两句都是写梦境,与前两句写实相映衬。

D. 乙诗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怎样的愿望?

3.这两首诗都是陆游老年闲居时所作。两诗有哪些相同的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略无处       阙:低矮的城郭

B. 凄异       引:延长

C. 二人对       酌:饮酒

D. 越钱塘,长江 绝:横渡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三峡七百里中/非亭午夜分

B. 渔者歌曰/温而知新

C. 沿溯阻/哀转久

D. 甲翁妻子去乡/差矣,汝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曩 者 愚 公 年 且 九 十 而 移 山 今 吾 辈 方 逾 六 旬 何 老 之 有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5.(1)《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缓解酸雨。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 01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

B. 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一切物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C. 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沙尘暴带人海洋中的营养物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D. 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因为人们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而忽略了它有利的一面。

2.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认识沙尘暴?

 

查看答案

语文实践活动

这几年,一台以传统文化为核心资源的原创节目——《中国成语大会》在中央电视台开播。请你参加以“传承文化,走进成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阅读下面三则材料,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大量成语出自传统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和厚重的人文内涵,极具文化价值,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材料二 :如今,成语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被忽视,除了个别爱好成语接龙、成语印章的人以外,很少有人爱好积累成语。

材料三 :《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关文正认为:成语就是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钥匙,我们有义务去学习和推广成语。

①概括以上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仿照例句写话。

成语是民间口语的浓缩,是文学经典的传承,是历史故事的再现。它像一幅画,用彩笔描绘着自然的花红柳绿;它像一首诗,用文字吟诵着人生的悲欢离合;它像________________它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题文)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社会需要的各种人才,必须通过学校才能培养出来。______________。

即使现代工厂的经营管理。 

所需的工程技术人才,也非得经过专门的学校培养才行。

传统的工匠,无论多么心灵手巧,都看不懂机械制图,不懂得制造机械零件。 

也不是传统的商人所能胜任的。 

即使单讲制造业。 

更谈不上怎样设计安装设备,安排工厂布局。

A. ①②③⑥⑤④    B. ①④⑤②③⑥    C. ⑤②③⑥①④    D. ⑤④③⑥①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