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我的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③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⑤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着吧。”

⑦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⑧……

⑨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1.文章写了关于奶奶的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2.请对下面AB两句做圈点评注,写在下面。

(A)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B)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3.文章是回忆奶奶的,为什么要在第③段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

4.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题有什么好处?

 

1.树下唤孙,送饭,糊纸袋,补花,洗菜,扫院子,灯下学习。(答对三点满分) 2.(A) 海底捞月,生动体现了“我”敏捷的动作和顽皮淘气的个性。 (B) 是对奶奶的动作、神态描写,体现了奶奶此刻非常惭愧、沮丧、失落的心理。 3.表现“我”在老海棠树上的快乐,借以反映奶奶对“我”的关心;为下文进一步写“我”和奶奶的亲情作铺垫。 4.以老海棠树为线索,贯串全文;老海棠树象征了奶奶,在“我”的记忆里与奶奶的形象不能分开;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的方法分条进行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文章第二段写“奶奶树下唤孙,送饭”。第三段写“奶奶在树下糊纸袋”。第五段所写“奶奶在树下补花,洗菜”。第六段写“奶奶在树下扫院子”。第七段写“奶奶在树下学习”。据此概括即可。 2.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批注:指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作用是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给文章加上评语。也可以将阅读产生的各种思想、见解、疑问进行批注。“批注”的语言要简洁、精练、通顺,不能太繁琐,用自己的话准确概括,做到言简意赅。(1)句可以从动作描写的角度来分析“我”动作的敏捷和淘气的个性特点。(2)句可以从动作、神态描写的角度作批注,表现奶奶惭愧、沮丧、失落的神情和心理。答案是多元的,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回答时,先从本句分析,分析这个句子本身的作用,可能是交代了什么情节,表现了什么,然后再分析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不是和后文形成照应或者铺垫作用。结合前后文内容来看,此处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是为了表现老海棠树给我带来的快乐;从文章要表现的主旨来看,则是为下文叙写“我”与奶奶的亲情做铺垫。据此理解作答。 4.试题分析: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根据文本内容可知,本文所写有关的奶奶的几件小事都与海棠树有关,所以它是线索。同时海棠树也是奶奶的象征,在我的记忆里海棠树与奶奶密不可分,这棵树见证了奶奶的衰老和我的成长,含蓄的表现了奶奶和我的亲情。即暗示了文章的主旨。据此理解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回答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期日中

(2)去后乃

(3)门外

(4)对子骂父,则是无

2.翻译下列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3.请按要求写出这则故事的一些内容。

故事的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的高潮: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的结局: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是怎样的人?请作一下评价。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世上有一种最香醇的茶值得永远品味,那便是母爱。母爱是一种最无私的感情,它像春天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虽然悄无声息,却滋润着一棵棵生命的幼苗。在2018年5月13日母亲节前,某中学开展了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也参加。

(1)为营造活动的氛围,请你拟一条标语,张贴在教室里。

(2)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对中央电视台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很感兴趣: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看见妈妈正在给奶奶洗脚,于是也端着不断溢出的半盆热水走到他妈妈面前,用欢快、稚嫩的声音说:“妈妈,您洗脚。”请你谈谈同学们为什么对这则公益广告感兴趣?

(3)为了赞美深深的母爱,有同学拟了一副对联。请你根据上联写出下联。

上联:两鬓白发尝尽人间疾苦

下联: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句子。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__________。”兄女曰:“____________。”

(2)母亲啊!你是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代表作品有《命若琴弦》《我与地坛》等。

B. 《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文学家泰戈尔,著有诗集《园丁集》等。

C. 《荷叶·母亲》的作者是女作家冰心,她著有诗集《繁星》《春水》等。

D. 《<世说新语>二则》作者是刘义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逸事。

 

查看答案

(题文)下列标点符号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B.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C. 当你吃过中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

D.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