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从地铁站出来,是人流高峰期,地铁站台仿佛一个巨大的鱼缸,人群就像穿梭洄游的鱼儿。...

从地铁站出来,是人流高峰期,地铁站台仿佛一个巨大的鱼缸,人群就像穿梭洄游的鱼儿。他被后面疾步往前赶的人从侧面撞了一下,他早已习惯社会中人际间的碰撞,本能地一停步,见是一个年轻人,那年轻人的眼光跟他刚一接触,就问他:“三益大厦从哪边走?”他回答:“那应该走东出口……”可是年轻人却马上离开他,又去问站台上报摊上的售卖员。他心想,怎么回事?为什么不相信我的回答,我指点得很正确很清楚呀……他这样的年纪,加上他的教养,以及他性格中的一种执拗,使他在短短的几秒钟里,产生一种感叹,如今社会上人与人之间怎么增加那么多戒备?连问路也要再三验证才能确信吗?同时又产生出一种冲动,就是一定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使这位年轻人树立起信任陌生人的信心。于是他小跑着,穿过江鲫般的人流,追上了那个年轻人,呼唤他:“小伙子!”

那年轻人听到他的声音,回头望着他,眼里充满了复杂的表情,他一时难以破译,总的来说,大概是无比惊讶。他就对年轻人说:“小伙子,我带你去三益大厦。最近这边修路,如果没人带路,那可能就绕来绕去找不着了……”年轻人瞪圆眼睛,嘴唇嚅动着,大概是想说不用了不用了。他就又微笑告知:“我就住在这边,顺路就把你带到,跟我走吧。”他引领着那年轻人去上滚梯,那年轻人自觉地站到滚梯右侧。他心想,这就说明小伙子还有点文明习惯,大概是个外地考到北京的大学生吧,去三益大厦,也许是到那里头的公司求职面试,那就更不能因为路不熟而误过约定的时间,自己带他去真是非常应该。

出了地铁站,那年轻人就说:“老先生,我自己去吧。”他笑:“看见了吗?两边全是临时栅栏,谁都得从这儿过呀……”转了两个弯儿,出现岔口,那年轻人说:“谢谢啦,你自便吧……”他的笑容更灿烂:“自便?那你可知道该往哪边?来来来,跟我拐这边……”就这样,终于走出栅栏,人流疏散开,前面已经显露出了三益大厦。年轻人刹住脚,这回不知怎么绷紧脸,挺不高兴的样子,挺生硬地说:“行啦,别跟着我啦,我看见啦。”他本想说:“我回家也得经过三益大厦,我把你送到门口吧。”但望见那年轻人的眼神,他想,啊,如今的年轻人都特别在乎自己的隐私权,也许,人家到三益大厦里办事,希望能够保密呢。于是他就站住不动,指点前面说:“大厦的门朝西,拐往西边的时候,留神那地下车库里开出来的车,虽然规定车子到了出口一定要停下来,看清没有路人才能开出,可是如今就有那财大气粗的人,车子猛地往外冲,上个月就撞倒过一个民工,我正好路过……那开车的还骂那民工不懂城里的规矩……所以,你头回往那走,要特别小心!

年轻人还没到三益大厦就停住了脚步,他猛地扭回头,看那领路的老人还在不在。没影儿了。年轻人的心先一松,接着就越来越紧,仿佛被他自己的手狠狠地捏着,它是在下地铁车厢后,从老人一侧的衣兜里,窃走了老人的钱包,那钱包里究竟有些什么,他还没机会检看。他向老人问路,以及问过老人又去问卖报的,无非都是转移老人的注意力,万没想到的是,这位老人却向他展示出十二分的善意……这世界上还真有善吗?真有信任吗?甚至会相信他这样的一个生命?……一种浓釅的悔意涌上心头,他想马上找到那不见身影的老人,把钱包奉还……他朝三益大厦的反方向快走了几步,却又站住了。他在悔的边缘徘徊……

1.通读全文,说说文章标题“悔的边缘”具体指的是什么?

2.老人当初为什么那么主动热心给小伙子带路,后来又离开了?从中看出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3.在第一段中找出与“人群就像穿梭洄游的鱼儿”一句照应的比喻句,并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阅读以下链接的材料,结合上文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材料一:佚名《天职》一文中讲述了一个小偷夜里到海尔曼大夫的诊所偷窃,因被氧气罐绊倒摔断了大腿,海尔曼大夫连夜替他做了手术,并帮他彻底治好了病才交给警察,使小偷感激得五体投地,并当场表示了悔改之意。

材料二:报纸上曾登载过这么一件事,一位父亲千辛万苦为儿子筹足了上大学的学费,不慎在途中被跟他们聊得很投契的小伙子偷走了。父亲凭着在聊中对那小伙子的了解,认定他偷钱是有苦衷的,一连几天到被偷钱的地方用纸与那小伙子沟通,再三表明对小伙子的信任,恳请小伙子把钱还给他解燃眉之急。结果,那小伙子真的把偷去的钱寄回给他,并说明是被他的信任所感动。

 

1.老人的善良关爱使偷了他钱包的年轻人产生了悔意,想还钱包又犹豫不决。 2.热心带路是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使年轻人树立起信任陌生人的信心。后来离开是为了尊重小伙子的隐私。从中看出老人是一个善良、热情、善解人意的人。 3.照应的比喻句是:穿过江鲫般的人流。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地铁站人多的状况,为后面交待小伙子窃老人钱包创设了环境(埋下了伏笔)。 4.示例:由文中和材料看到,人是有良知的,天性并不坏,只要用亲善、关爱、信任去打动他们,即使是走上邪路的小偷,也有可能会被感动而幡然醒悟改过。我们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增加社会的温暖与关爱,使更多误入歧途的人早日感化而重新做人。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本的理解和把握。“悔的边缘”不仅表现了“悔”,还表现了一种更为复杂的心理,它是两种不同思想的碰撞,在两种思想之间徘徊。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老人的善良关爱使偷了他钱包的年轻人产生了悔意,想还钱包又犹豫不决。 2.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结合文中内容分析即可。如:就是一定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使这位年轻人树立起信任陌生人的信心。于是他小跑着,穿过江鲫般的人流,追上了那个年轻人,呼唤他:“小伙子!”;但望见那年轻人的眼神,他想,啊,如今的年轻人都特别在乎自己的隐私权,也许,人家到三益大厦里办事,希望能够保密呢。可以得出答案:热心带路是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使年轻人树立起信任陌生人的信心。后来离开是为了尊重小伙子的隐私。从而得出老年人是一个热心人,乐于帮助别人,并能尊重别人隐私的人。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把握。结合“人群就像穿梭洄游的鱼儿”,仔细阅读第一段内容,找出“于是他小跑着,穿过江鲫般的人流,追上了那个年轻人”,然后从比喻的角度分析即可。两个比喻句,都形象生动的写出车站人多,为“年轻人”偷包创设了有利的环境,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和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把握。文本中的老人用自己的真诚唤回年轻人的良知。材料中的医生和父亲,都是用自己的善良感动了小偷。然后写出自己的启示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跟陌生人说话

刘心武

①父亲总是嘱咐子女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尤其是在火车、大街等公共场合。母亲对父亲给予子女们的嘱咐总是随声附和,但是在不跟陌生人说话这条上却并不能率先履行,  (可是;而且),恰恰相反,她在公共场合,最喜欢跟陌生人说话。

②有一次,我和父母回四川老家探亲。在火车上,同一个卧铺间里的一位陌生妇女问了母亲一句什么,母亲就热情地答复起来,结果引出更多的询问,她也就更热情地絮絮作答。我听母亲把有几个子女,都怎么个情况,包括我在什么学校上学什么的,都说给人家听,急得我用脚尖轻轻踢母亲的鞋帮,母亲却浑然不觉,乐乐呵呵一路跟人家聊下去。母亲的嘴不设防,总以善意揣测别人,哪怕是对旅途中的陌生人,也总报以一万分的友善。

③有年冬天,我和母亲从北京坐火车到张家口,坐的是硬座。对面有两个年轻人,面相很凶,身上的棉衣破洞里露出灰色的棉絮。没想到,母亲竟去跟她对面的小伙子攀谈,问他手上的冻疮怎么也不想办法治治,说每天该拿温水浸它半个钟头,然后上药。那小伙子冷冷地说:“没钱买药。”还跟旁边的小伙子对了对眼。我觉得不妙,忙用脚尖碰母亲鞋帮。母亲却照例不理会我的提醒,而是从自己随身的提包里摸出一盒如意膏,打开盖子,用手指剜出一些,要给那小伙子手上有冻疮的地方抹药膏。小伙子先是要把手缩回去,但母亲的慈祥与固执,使他乖乖地承受了那药膏,一只手抹完了,又抹另一只;他旁边那个小伙子也被母亲劝说得抹了药。母亲一边给他们抹药,一边絮絮地跟他们说话,大意是这如意膏如今不再生产了,这是家里最后一盒了,这药不但能外敷,感冒了,实在找不到药吃,挑一点用开水冲了喝,也能顶事……末了,她竟把那盒如意膏送给了对面的小伙子,嘱咐他要天天抹,说是别小看了冻疮,不及时治好,抓挠感染了会得上大病症。她还想跟那两个小伙子聊些别的,那俩人却不怎么领情,含混地道了谢,似乎是上厕所,竟一去不返了。火车到了张家口,下车时,站台上有些骚动,只见警察押着几个抢劫犯往站外走。我眼尖,认出里面有原来坐在我们对面的那两个小伙子。又听有人议论说,他们这个团伙原来是要在3号车厢动手,什么都计划好了的,不知为什么后来跑到7号车厢去了,结果事情败露被逮住……我不由得暗自吃惊:我和母亲乘坐的恰好是3号车厢。看来,母亲的善良感动了那两个抢劫犯,他们才没对我们下手。

④母亲晚年有段时间住在我家,有时她在附近街上活动,那跟陌生人说话的旧习依然未改。街角有个从工厂退休摆摊修鞋的师傅,她也不修鞋,走去跟人家说话,那师傅就请她坐到小凳上聊。他们从那师傅的一个古旧的顶针聊起,俩人越聊越近;原来,那清末的大铜顶针是那师傅的姥姥传给他母亲的,而我姥姥也传给了我母亲一个类似的顶针。聊到最后的结果是那丧母的师傅认了我母亲为干妈,而我母亲也把他带到我家,    (仍然;俨然)亲子相待。我和爱人、孩子开始觉得母亲多事,但跟那位干老哥相处久了,体味到了一派人间淳朴真情,也就都感谢母亲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丰盈的乐趣。

⑤现在父母去世多年了。母亲和陌生人说话的种种情景,时时浮现在心中,     (浸润;滋润)出丝丝缕缕的温馨;但我在社会上为人处事,仍恪守着父亲那不跟陌生人说话的遗训,即使迫不得已与陌生人有所交谈,也一定尽量惜语如金,礼数必周而戒心必张。

⑥前两天在地铁通道里,听到男女二重唱的悠扬歌声,唱的是一首我青年时代最爱哼吟的歌曲,那饱含真情、略带忧郁的歌声深深打动了我。走近歌唱者,发现是一对中年盲人,那男的手里捧着一只大搪瓷缸子,不断有过路的人往里面投钱。我在离他们很近的地方站住,想等他们唱完最后一句再投钱。他们唱完,我向前移了一步,这时那男士仿佛把我看得一清二楚,对我说:“先生,跟我们说句话吧。我们需要有人说话,比钱更重要啊!”那女的也应声说:“先生,随便跟随我们说句什么吧!”

⑦我举钱的手僵在那里,心里涌起层层温热的波浪,每个浪尖上仿佛都是母亲慈爱的面容……母亲的血脉跳动在我喉咙里,我意识到,生命中一个超越功利防守的甜蜜瞬间已经来临……

(原文较长,有删改)

1.根据文意,从文中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填入空白处。

2.“我”跟陌生人交谈时,是如何设防的?用原文中的3个四字词语作答。

3.盲人歌者说的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本文中的“母亲”与《悔的边缘》中“花甲老人”的形象有何相同之处?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1.年轻人“在悔的边缘徘徊”。他为什么而“徘徊”?

2.花甲老人也“在悔的边缘徘徊”。那么,老人又是因何而“徘徊”?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的题目和要求写一篇文章。

我们的心灵就像一块天地,可以在上面种植很多东西,比如,一个令人怀念的人,一处难以忘情的风景;还可以是一份善良与美好,一个梦想与幸福……你会种些什么呢?

请以“在心田里种植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

 

查看答案

根据要求,回答小题。

材料一: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微信阅读被首次纳入调查,以下是部分调查数据。

材料二:清华大学新媒体指数研究团队经过长期跟踪发现,微信内容以快、精、短为特点,并呈现了短视频、纯干货、附带背景音乐等不拘一格、多元化呈现方式的格局。整体而言,浅阅读、轻阅读、泛阅读依旧是主体。

材料三:北京大学教授王余光认为,儿童阅读、学术阅读和经典阅读还是应该坚持纸质书。微信主要功能是娱乐、浏览,他主张儿童阅读不要从微信阅读开始,对于孩子来说,微信阅读容易分散其注意力,不能养成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纸质书阅读才能让你不受干扰,一面看,一面思考。

1.从材料一中,你能看出时至今日微信的功能发生了哪些变化吗?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说“浅阅读、轻阅读、泛阅读”有何特点。

3.航天中学九年级组将于11月23日上午8点,在学校大礼堂举行一次微信阅读交流会,欢迎广大九年级学生及老师光临。请你为该活动设计一份宣传海报。

 

查看答案

读下列古诗,回答小题。

浣溪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2.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表面是在发问,实际上是在抒发一种深重的感慨。

B.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将景与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景中寓情,情景交融。

C. “小园香径独徘徊”一句中“徘徊”反映了词人的心绪不宁,“独”字更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D. 词人巧妙运用典故,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语言平实直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