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作文 我们常说人生百味。味道,当然不仅仅是指舌尖上能够感受到的那些味道,随着我们...

作文

我们常说人生百味。味道,当然不仅仅是指舌尖上能够感受到的那些味道,随着我们慢慢成长,我们所听到,看到,遇到,想到,慢慢都会积累成一种特殊的味道。比如说气质是一种味道,腹有诗书气自华;比如说品格也是一种味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如说心情,有时候也是一种味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用一双发现的眼,一颗细腻的心,去品味生活中的各种味道,明白无论是酸甜还是苦辣,都是我们永远宝贵的成长记忆。请以“_________的味道”为题写一篇作文。

①把题目补充完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②书写工整,标点、格式规范。

③避免在文中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或地名。

 

青春的味道 青春是什么?是苦涩的未熟的果,还是清澈的水,是幸福的泪,还是苦恼的包袱?曾经的总是这样疑问青春的感觉。直到上了中学,真正的自己体验到了青春,才知道它的真正的味道。 青春总有那么多的烦恼做小音符,谱成一曲曲苦涩的歌。站在蓝天下,我想快长大,不在收苦恼的折磨。太多的作业,让我乏味,苦恼,每天在题海中拼命的挣扎,却总也找不到上岸的树干,哪怕是一块浮木我也庆幸啊,只能整天的盲目的漂呀漂,没有方向,没有目的,有的只是身心的疲倦还对未来的迷茫。父母和老师的教诲还不时的在耳边回响,“二十一世纪是竞争激烈的世纪,是要渊博的知识才能撑起一片天的世纪,你不努力长大可就要被社会淘汰了——是的,也许我们的青春是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的,所以也就充满了希望。 青春是天真的,在小学时,看到那些在中学上学的大哥哥姐姐们,每天面无表情的来来回回,我常想到了青春年代,我们是不是就不在每天幻想和打闹了呢?进入中学,才发现青春年代仍是充满天真色彩的,我们下了课,仍经常在一起幻想,看漫画,打闹,丝毫没有变。原来青春到了,并不意味着我们长大了。 我们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呢?我要是变成一个势敌比尔盖茨的世界大首富多好!我可不可以变成一只长着翅膀的天使,在云间自由自在的飞来飞去呢?我若是一滴露水多好,渺小却又不是伟大,晶莹剔透,有时还可以化做一滴生命之泉,滋润枯竭的庄稼。我要是有一个机器人多好,每天替我写作业,我就解放了——青春是充满幻想的季节。 青春的我们是叛逆的,总是想摆脱家长的束缚,自己飞。所以,我不愿意将自己的心里话给父母说,也讨厌他们插手管我的事情。还经常和他们吵架,这就给我们的青春时代又添上了一缕愤怒的色彩。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知道,我们是一只只充满憧憬的风筝,总想摆脱绳子,可以自己飞,我们哪里知道,断了线的风筝寸步难行!所以青春又是充满人生哲理的。 已经密密麻麻的写了四分之一的青春组歌,画了不少青春年华,青春的味道到底是什么,我还是不知道,更确切的说是总结不出来。 【解析】 作文标题“_________的味道”。什么是“味道”?什么样的“味道”?怎样感受到这“味道”的?有何感想?(追问法)。本义是“滋味”,喻义是“某种感受”。必须叙写一个中心事件,或围绕一个中心叙写一组事件,在此基础上生发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且,只有事件叙写得“厚实”,生发的感受才会“真切”。那种通篇无事、跟着感觉走的文章只会给人以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再说补题。如果不假思索,匆匆补上“咖啡”“芒果”“黄瓜”“肯德基”等,而且只是就其滋味写滋味,必然俗气浅薄。如能扣住滋味的深意,掘而深之,如补上“打工”“得奖”“当班长”“坐后排”“掏污水沟”“作弊”“说谎”“挨批”等,则既深且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五猖会》中描写了父亲强迫“我”背《鉴略》这一事,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鲁迅对此的态度是什么?

 

查看答案

《朝花夕拾》中有几篇写人记事的文章,描写生动,情感真挚感人。以下句子分别描写的是哪个人物?

“这是一个身材高大,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藐视。”

“她生的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摆,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其实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查看答案

清秋书简

倚灯夜读,有虫声从院角黄菊丛内传来,时停时续,忽高忽低,带点诗词里的平仄音律,不紧不慢地在秋夜里弹唱。“灯下草虫鸣”,想着这几个字,指尖慢慢滑过书页,伴着秋虫的浅吟读书,心里更觉温暖得很。

古人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我觉得,这四种声音里,春夏的鸟声蝉声过于激烈,浮躁张扬了些,冬天的雪声又过于清寂,单调孤寒了些。而端坐在秋虫声里,听虫们一唱三叹的唧唧声,不紧不慢,清越激昂,犹如诗人们的雅集聚会,内心不由自主地抒情起来,或捧卷展读,或邀友煎茶,才不负这诗意秋声。

“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里描述了季节的转变。西风起,月冷霜寒,虫鸣断续,伴着捣衣的砧声,夜风中的箫声,思妇远望征人,虫语的低吟亦如她的心声:唧——唧唧——,分明是“盼——盼啊——”。她仰头观天,雁阵穿过暗夜的云朵长鸣而去;俯首看地,草丛里秋虫声声低语,天地间响彻它们的叫声。大雁知道南飞,蟋蟀知道归家,良人又在哪里?她的身影在秋灯里愈发孤凄。

这种意象定格在诗书里,便是一幅幽凄伤情的画卷,也是文学里的抒情美,让人回味有加,如叶圣陶所言,虫声会引起劳人的感叹,秋士的伤怀,独客的微喟,思妇的低泣,是无上的美的境界,而常人世界里的秋虫声,又是另一番自然诗篇。

幼时在乡下亲戚家,跟着婶婶到田野里守秋。我们爬上木柱搭成的高高的草棚,田野里的作物尽收眼底。花生、山芋、玉米等,黑黝黝的藤蔓伏在野地里,有新稻的清香从远处飘来。婶婶略有睡意,让我注意有无田鼠野獾的出没。我静静聆听,耳中灌满的却都是虫声,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当时头顶上有金黄的秋月,田野里有成熟的庄稼,草棚里有醒着的我,我们都是虫们肃穆的听众。那晚我为这秋之天籁所着迷,到黎明方才睡去。

我钟情秋天的虫声,它们谱在大自然的音符,更能令我内心充满宁静。我品味着刘墉的这句话:“秋虫声就是要这样聆听,在那细小的音韵中感触,即使到了极晚秋,只要以心灵触动,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微微的音响。”通常在这样的细小音韵中,一杯滚烫的热茶,一本心仪的书,窗前的灯影里,我在阅读,窗外的草丛里,秋虫们在吟唱。它们的话语和我心灵的声音汇合,那是无比美妙的体验。

(选自《散文》2011年第2期,有删改)

1.文章第三自然段引用《诗经》中的诗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2.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分不清哪是蟋蟀、蚂蚱、蝈蝈……有的若大提琴,有的若竖琴,有的若风笛,仿佛一场绝妙的交响曲,此起彼伏响个不停。

3.秋虫的鸣叫是“谱在大自然里的音符”,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去聆听?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笔墨童年

余秋雨

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

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

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

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

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

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

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

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

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

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这个误会,倒是不错。

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熔入灰烬。

我听说,连土匪下山,见到路上字纸,也这样做。

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哪一季节,如果发心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

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

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

这是我的起点。

(节选自《中国文脉》)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补充完整。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抱我洗去墨迹。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乡人敬惜字纸。

2.结合语境,根据提示,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

(1)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提示: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提示:从词语的角度)

3.家乡浓郁的文化氛围启蒙了作者对文学和文化的热爱,为余秋雨日后成为著名学者和作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你的感想。

 

查看答案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

(乙)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zhì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之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学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②彘:猪。③适:往,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④特:不过,只是⑤戏耳:开玩笑罢了。⑥非与戏:不可同他开玩笑。戏:开玩笑。⑦待:依赖。③而:则,就。⑨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①烹(pēnɡ):煮。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元方入门不                

②尊君在

③曾子捕彘杀之             

烹彘也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3.这两则故事都是讲诚信的重要性,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感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