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下列小题。 厉害了,我的娘 米丽宏 ①那年春天,我娘病了。...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完成下列小题。

厉害了,我的娘

米丽宏

①那年春天,我娘病了。我请假,把娘接到我们在南山上的场区小住。

②风轻日暖的时候,我搬个椅子,铺得软软的。扶娘出来,坐在阳光底下,跟她一块远眺近看,闲闲说家常话。远近的树,有的在发芽,有的在开花。

③娘指着一树杏花,讲她的幼年。那时,她要看弟弟,背妹妹,打猪草,拾柴火,可是,淘得很。也是春天,她一手托着背上的小孩儿,一手攀着石缝,爬上墙头,去折杏花。她说,一棵杏树,她只消两手一抱,两脚一缠,一纵一纵就爬上去了。

④真像猴子一样啊。她站在树枝上,坐在树枝上,或躺在树枝上,稍一用力,就晃啊晃的,晃得杏花乱飘。

⑤泼辣娇俏的野丫头,转瞬长大、成家,煞了野气,成了三个孩子的娘。

⑥村里人,有个统一的价值观:不顶吃顶喝的事,你做,你喜欢,叫“猴”。看谁谁谁“猴”的。有点“追求花哨、不务正业”的意思。正业是啥?无非吃穿。

⑦我娘,是个“猴”女人,她欢喜着一些吃穿之外的东西。

⑧我们村东山坡上,种了满坡杏。惊蛰过后,杏花开得噼里啪啦,东山坡上白浪滔天,但没有人说到杏花的美,更没有人去赏杏花。

⑨至多是某天早晨,人们端着饭碗在门外吃饭,有人朝杏花坡看一眼,轻描淡写说:“杏花开了。”多数的人朝那里瞅瞅,说:“该锄麦了。”也有人惋惜:“可惜那一坡杏,又酸又涩巴。种白杨的话,能当梁了。”

⑩但我娘年年要折几次杏花养着。我上学后,弟弟小,娘被家务困住。杏花开时,娘总让我给她折杏花。我乐意这样的差事——大约“猴”的基因,已流在血液里。

⑪我拣花苞繁密的,折一把回来。娘边夸边插在老花瓶里;然后装水放窗台上。此后天天早晨,她在花枝下梳头,很快乐的样子。纸窗上,投影着花枝阑珊,看着简单,却很难画。

⑫村里放电影《红楼梦》,关于林黛玉葬花,乡亲们普遍觉得这个编戏的人,有点太能扯了。至于吗?落个花,就哭成那样儿?

⑬只有我娘为那林女子忧伤着。

⑭其实细想,娘那时跟别人一样,天天在吃穿用度的困境里打转转,满脸愁容;为家族的纷争,断不了生些闲气。

⑮那时,我娘为三姑常来讨奶奶占点小便宜,颇不满。她说她们俩是“猪嘴狗獠牙,死不对眼法”。最厉害的一次,两人竟榔头闷棍、揪头拔毛混战起来。我奶奶站在堂屋高台,眼看着两人翻来滚去、乱成一团;拍下大腿,长叹一声,回屋念佛去了。

⑯三姑撤退以后,我娘理了理乱发,竟跑去北屋,向奶奶赔不是。我娘说:“娘,你宽心,我不是冲你的。你当娘的,接济儿女,没错;她做女儿的,不该!”

⑰混战殃及了种在影壁前的一株刺玫。娘好容易寻来、养活的花树,已打苞含朵,却被连根拔下,花叶狼藉。

⑱多年过去,娘说起当年的惨烈战事,好不羞愧。生活好起来以后,三姑也变了。她们和解,宽容,常常是有一点好东西,马上会想到彼此,交往也多起来。大的农活,干脆两家合起来一起做。

⑲不变的是,娘的“猴”。

⑳她对花儿、草儿、戏文的痴恋,简直近似恋爱般的情感,入迷,绵长,坚毅。我想,也幸亏那些“猴”吧,让人在饱暖之余,拥有另一个世界。心被花枝掩映、庇护,虽埋头尘世,却不会被时间和世俗风化。

1.文章以“历害了我的娘”为题,有何妙处?

2.文章写了有关娘的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3.文章第③④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4.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妙处:①引用流行的网络语言,简洁,新颖,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交代文章写作对象,点明文章中心,既表现娘“厉害”的特点,又表达“我”对娘的赞美、敬仰之情。 2.①幼年像猴一样爬树折杏花。②娘让我为她折杏花。③为戏中林玉葬花而忧伤。④与三姑纷争多年后和解。 3.文章第③④自然段写娘回忆自己幼年像子一样爬树折杏花的内容,表现娘是个“猴”女人,喜欢香花,为后文娘让“我”为她折杏花作铺垫。 4.示例1:不管岁月如何流,生活怎样难,对花本本,戏文的痴恋、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内心的柔软善良都不会改变。 示例2: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对精神世界的向往,能让人在物质生活贫乏时不觉苦,在不被众人理解时也不觉累。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的对题目的理解,题目的作用一般是:(1)象征意义;(2)语带双关;(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5)文章线索;(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新颖。然后结合本文分析,“历害了我的娘”引用流行的网络语言,简洁,新颖,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交代文章写作对象,点明文章中心;既表现娘“厉害”的特点,又表达“我”对娘的赞美、敬仰之情。 2.本题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注意人物和事件。③④段,写母亲小时候像猴一样爬树摘杏花。第⑩段写母亲总让我给她折杏花。⑫⑬段写母亲为黛玉葬花悲伤。⑮至⑱段写母亲和三姑的恩怨及和解。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结合下文分析即可。③④自然段写出了母亲喜欢杏花,并且能像猴子一样摘杏花。为下文我“乐意这样的差事——大约‘猴’的基因,已流在血液里。”做铺垫。 4.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理解语句一定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把句子放到语段中,把语段放到原文,结合上下文内容,结合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及作用,做出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出语段的意思。结合“让人在饱暖之余,拥有另一个世界”分析,“另一个世界”就是精神世界。对精神世界的向往,能让人在物质生活贫乏时不觉苦,在不被众人理解时也不觉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节选自袁宏道《满井游记》

(注释)①鬣(liè):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②茗(míng):茶。罍(léi):酒杯。蹇(jiǎn):这里指驴。泉、茗、罍都是名词作动词用。泉,用泉水煮。茗,煮茶。罍,端着酒杯。差,骑驴。③沙之鸟: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④毛羽鳞鬣:泛指一切动物。⑤堕(huī)事:耽误公事。⑥恶()能:怎能。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风力虽尚______

(2)呷浪______

2.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节奏(限两处)。

始 知 郊 田 之 外 未 始 无 春

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4.选文是从写柳枝麦芽、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的内心感受等方面来写游览满井的喜悦之情的。

5.文中画线句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①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鸣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_______;二是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慘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______的伟大胸襟蓄势。

2.发散性思考:“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句话中,你认为诗人叹息什么?

 

查看答案

综合性学习。

没有“和”的滋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没有“和”的润泽,就没有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班级开展“以和为贵”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为“和”宣传)“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英的这首打油诗,可以看作一则诠释“和为贵”的精彩标语,我们平时也会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标语,标语对宣传主张、倡导行为、制造氛围等有着特殊的作用。今天我们一起探讨研究了“和”文化,学以致用,请同学们也创作一条以“和”为主题的宣传标语,要求形式新颖,朗朗上口。(限20字以内)

(探“和”方案)所有的和平到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正义之战是和平得来的基础。抗日战争中,张自忠将军在宜城殉国。清明节前夕,学校组织同学们实地考察,凭吊英烈,请你完善考察方案。

考察前,查找资料,了解张自忠将军抗击日军、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

考察中,         

考察后,写一篇日记,记下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寻“和”之用)战国时有“将相和”的美谈,清朝康熙年间又有“六尺巷”的故事,“以和为贵”的故事层出不穷,和和睦睦是我们社会和谐的追求,请你就这些故事谈谈你对“和”的社会意义的理解。

 

查看答案

共享单车的出现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方便了市民出行,给城市生活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次放学时,你发现一位四十多岁的男同志正在给一辆共享单车加装私锁,准备自己随时能用单车。你及时劝阻,他却振振有词:“关你什么事了?你这个学生不好好学习,管什么闲事?”这时,你怎么应对?

 

查看答案

诗文默写。

__________,再回延安看母亲。(贺敬之《回延安》)

②《大道之行也》中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的句子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憧憬美好,反思现实,是经典诗文中的永恒主题。“__________,君子好速。”(《关雎》)古老的恋歌,唱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北冥有鱼》)庄子奇妙的想象有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卖炭翁》)卖炭翁凄惨的处境令人深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