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1)先达德隆望尊,__________,未尝稍降辞色。 ...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1)先达德隆望尊,__________,未尝稍降辞色。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表明作者面对“皆被锦绣”的同舍生,一心向学,没有丝毫羡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写自己借书之后及时归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门人弟子填其室(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3)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5)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解析】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填、砚、屈、慕、硕、逾”等字词的书写。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鱼我所欲也(《孟子》)

(1)__________,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

(3)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__________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__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代仁人志士在“生”与“义”不能兼得时,总会以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8)孔子认为志士仁人应有杀身成仁的勇气,与此相应,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也提出了“__________”的主张,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查看答案

湖心亭看雪(张岱)

(1)雾凇沆砀,__________,上下一白。

(2)湖上影子,__________、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查看答案

醉翁亭记(欧阳修)

(1)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

(2)文中描写春夏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并不是为钓鱼而钓鱼,他钓鱼不过是为了修养身心,真可谓“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岳阳楼记(范仲淹)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

(2)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描写明媚春光里鸟和鱼活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劝说君主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把孟子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运用比喻与对偶的手法描绘了月光照耀下的微波与无风时月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描写花草茂盛,充满生机活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成长路上,时而阳光,时而风雨。无论是欢笑还是苦痛,我们都要用“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旷达胸襟泰然处之。

(9)文中阐释古仁人无论身处何地始终不忘忧国忧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马说(韩愈)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中描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描写食马者“不知马”的愚妄无知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全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