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父亲的佛珠 ①父亲正在和一截木头倔犟对视,彼此互不相让。 ②这是一截降龙木,来自...

父亲的佛珠

①父亲正在和一截木头倔犟对视,彼此互不相让。

②这是一截降龙木,来自太行山深处。父亲无法破译降龙木的基因里那层隐秘的佛性,但这丝毫不影响他想做几串佛珠的打算。

③现在,父亲开始用他那苍白的、青筋暴露的双手做起那精细活儿。他左手捏紧一粒初具雏形的珠子,右手拿着木锉,他必须小心翼翼,因为稍一用力就会凹进去一块。更何况,他的手实在颠抖得厉害。他尽量屏气凝神也无济于事,不可救药的老年性震颤依旧耀武扬威地不听使唤。一抖起来,他手背上、手臂上的阳光便一朵一朵跟着晃,而手中的珠子便趁机拼命挣扎,又是一番激烈较量。他的胳膊开始发麻,气息有点儿短促,他终究还是败下阵来。珠子躺在茶几上,气定神闲地对老头儿喊话:“看吧,你老了!”老头儿气哼哼地不搭理它,汗珠子啪嗒一声砸进碎木屑里。

④父亲做第五粒珠子的那天,老三两口子又闹别扭了。每次吵架都弄得一大家子不得安生。每当这种时候,父亲便喘着粗气,对自己发誓说以后再也不管他们的事了。

⑤我说:“好,那就不管。”我选择忽略他的口不对心。

⑥可是到傍晚的时候,父亲有些沉不住气了。他催促我给老三打电话。老三肯定又拒接他的电话了——每次惹了事,老三都不接他的电话。父亲也许被这个事实打击到了,有些悻悻的。但马上,他便又遭受了来自我的打击:我不肯打这个电话。父亲有一刹那的错愕,他以为,为了这个家,我们会努力去帮助他们和解。可是我选择了旁观。我想,他对我很失望。

⑦我再次回家的时候,父亲正戴着老花镜打磨木珠子,苍凉从他的眉目间、骨头缝里漫无边际地溢出来。我想他真的老了,老到即便在自家的地盘上,也无法再像过去那般生气地拍桌子、声若洪钟地吼我们几个不听话的小崽子了。我突然有了流泪的冲动。

⑧父亲每天与木头较劲,与不服管教的老三较劲。他每天都给老三打一个电话,然后坐下来锯木头,锉木头。终于,父亲做完了17粒珠子,将它们串成了第一串佛珠。

⑨那天父亲心情相当不错。——老三他们两口子有说有笑的,回来吃饭了。父亲心情好的时候就爱和老三下棋。“下棋,你不行。”老三用嘴角的微笑挑衅他。“别得意,鹿死谁手还不知道呢。”父亲立刻瞪着眼珠子反击。父亲果然不是对手,他的脑子慢慢就跟不上节奏了。他佝偻着身子,颤抖的手捏着一枚棋子,久久不能落下。他有些茫然无措,却依旧固执地坚守着每一寸阵地,他以昂扬的姿态节节败退。

⑩但父亲败北的场面不荒凉,一切似乎都在相爱相杀中得到体谅与和解。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我们其实都是父亲手里的木头珠子,被他打磨,想从他手里逃脱,却最终被他紧紧地串在一起。

我很难想象这个家没有父亲的样子。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坚持用自己颤抖的手做佛珠,表现了他顽固不化的特点。

B. “父亲的佛珠”既是文章写作的线索,又喻指父亲的孩子们。

C. 父亲发誓不管老三的事了,却还是每天都给老三打电话,可见父亲是个口是心非的人。

D. “汗珠子啪嗒一声砸进碎木屑里”,“砸”字生动写出了父亲汗珠的大和重,表现了父亲不怕困难,坚持与木屑斗争的特点。

2.阅读文章第③、⑨段,概括出父亲的两次“败北”事件。

3.阅读文章第⑦段,说说“我突然有了流泪的冲动”的原因是什么。

4.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句子。

(1)一抖起来,他手背上、手臂上的阳光便一朵一朵跟着晃,而手中的珠子便趁机拼命挣扎,又是一番激烈较量。 (从修辞角度)

(2)他佝偻着身子,颤抖的手捏着一枚棋子,久久不能落下。 (从描写角度)

5.联系文章有关内容,说说你对第⑩段画横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1.B 2.①父亲做佛珠时手不听使唤。 ②父亲下棋输给了老三。 3.是因为我觉得父亲老了,干活没以前那么利索,即使在自己家里也不能大声骂我们了。(用原文回答亦可) 4.(1)本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写出了父亲做佛珠时手颤抖不已的情景,再现了父亲做佛珠的不易,表现了父亲的坚持和对子女的爱.(2)运用动作描写,“佝偻”、“颤抖”生动地刻画出父亲的衰老和失意,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无比心疼的情感。 5.这句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用自己的执着和爱,把儿女们像珠子一样“串在一起”,互谅互爱,表达出作者的对父亲的感激、敬爱之情。 如文中老三两口子屡次闹别扭,我选择了旁观,但正是在父亲的坚持下,全家才和睦如初,可见父亲在家中是多么重要。 【解析】 1.A“表现了他顽固不化的特点”解读错误。父亲坚持用自己颤抖的手做佛珠是为了表现父亲做佛珠的不易,表现了父亲的坚持和对子女的爱。C“可见父亲是个口是心非的人”解读错误。父亲发誓不管老三的事了,却还是每天都给老三打电话,这说明父亲不计前嫌和对子女深沉的爱。D“坚持与木屑斗争”理解错误。“砸”字表明父亲为了子女甘愿受苦受累而无丝毫怨言的情怀。 2.情节概括题。通读文章第③、⑨段,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最好以“父亲”为陈述的主体。分别概述出“父亲”做佛珠时手不听使唤和下棋输给老三的事件。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具体考查“我突然有了流泪的冲动”的原因。首先要先找到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此题也不例外。答案就在问题的上文,即“我想他真的老了,老到即便在自家的地盘上,也无法再像过去那般生气地拍桌子、声若洪钟地吼我们几个不听话的小崽子了”等句。 4.赏析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分别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和描写的角度分析作答。(1)“手中的珠子便趁机拼命挣扎,又是一番激烈较量”明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父亲做佛珠时手颤抖不已的情景外,还要答出人物对子女的情感。(2)“佝偻着身子,颤抖的手捏着一枚棋子”使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答题时首先要点明描写人物的方法,然后在文中找到语句的位置,结合上下文情节内容,体会语句所表现的父亲的衰老和失意及“我”心疼的心理活动。 5.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的理解。“我们其实都是父亲手里的木头珠子,被他打磨,想从他手里逃脱,却最终被他紧紧地串在一起”这是个暗喻句子,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爱对儿女们的意义,表达出作者的对父亲的感激、敬爱之情。答此题时,还要联系文章有关内容,可以举父亲对子女的爱、对邻居的善意等例子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节选自《孟涂文集》)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不知其_______________        (2)学半 _______________

(3)而不达于事 _______________      (4)问,其奚决焉 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B.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C.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D.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2)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4.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文阐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乙文阐述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

(2)说说甲乙两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送别诗抒发了对朋友远行的留恋和慰勉之情,也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和奋发有为的抱负。

B. 首联写景气势宏大,“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C. 颔联是对友人的劝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同病相怜的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D. 尾联承上作结: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需像平常送别的青年男女那样伤心落泪。

2.简述你对颈联“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诗句蕴含哲理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在2017年9月举行的第四届中国语言资源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不少专家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推动语言资源保护。保护语言的多样性,已经全社会成为共识。

没有乡音,何处遣乡愁?一句句方言,连缀着一份份情感,也联结着太多人关于故乡的记忆。在长期的使用中,方言早已衍化为一种身份识别的“符号”,成为拉近人们情感、凝聚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在急(  )变化的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如果方言与故乡的过往一并diāo(   )零,乡愁也就成了无根的浮萍。      是出于情感传承,还是从文化传承等角度考虑,方言     应当受到保护。

(根据互联网内容改编)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diāo______零      急______

(2)在文段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后把正确的句子抄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记”和“说”都是古代的文体。“记”只叙事不发表议论,如陶渊明《桃花源记》和柳宗元《小石潭记》;“说”既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如韩愈《马说》。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C. 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D.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桑梓”“婵娟”“黄发”“垂髫”来分别代指家乡、月亮、老人、小孩。

 

查看答案

古诗文默写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____________,君子好逑。 (《诗经 关雎》)

(2)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 (《诗经 蒹葭》)

(3)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______________。 (《诗经 蒹葭》)

(4)床头屋漏无干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____________________,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

(7)此地一为别,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送友人》)

(8)潭西南而望,_________,明灭可见。 (柳宗元《小石潭记》)

(9)《关雎》中描写青年男子相思之苦、长夜难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