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天石砚铭(并序) (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

天石砚铭(并序)

(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

(注释)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筋浓。③先君:这里指苏洵。④祥:吉祥之兆。⑤主:以……为主,着重于。⑥当涂:地名。⑦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释义不同的一组是(  )

A.    奇山水,天下独绝

B. 铭曰  公输盘楚造云梯之械

C. 明年至黄州  明年,政通人和

D. 砚不复得  石兽于水中

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3.文中“赐”“付”都是父亲将砚交给儿子,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有何异同?

因以轼,曰:“是文字之祥也。”   甚喜,以迨、过。

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1.B 2.是天砚也/有破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3.“赐”是赐予的意思,体现了苏轼对父亲的敬重与感恩,“付”是交给的意思,表现了苏轼把天石砚给儿子时的郑重与期待,这两个词都寄离了苏轼对天石视的珍爱之情, 4.示例一:相同,天石现无贮水处,从“形”来说,不免有些遗憾,但它色择温润、质地细腻、发墨甚多,是天生的好砚,这才是砚“德”之所在,苏轼以砚之德喻人之德,极称“德”之可贵,这和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达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示例二:不同,天石砚“形”的缺陷也令苏轼遗憾,但他并不以“德”废“形”,他认为事物的“德”与“形”皆有可取之处,就看如何取舍,而刘禹锡惟“德”为重,“形”之陋在他看来是无足轻重的。 【解析】 选自:《苏轼文集》 作者:苏轼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 苏轼十二岁时,一天在后院的空地上,与小朋友挖地做游戏。忽然,发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条鱼,肤色温润,呈浅绿色,表里均有星星点点银色的细花纹,敲敲能发出铿锵悦耳的声音。他试着拿它当砚使,很容易发墨,可惜没有储水的地方。他的父亲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凡是石材好的砚台,不在乎外形怎么样!”于是,当即把这块砚送给了苏轼,苏轼说:“这砚是文字吉祥的象征。”于是,苏轼把它当成宝贝来使用,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既然我接受了上天的赐予,今后不可以使其易主。或以品德为高,或要保全形体。如果两者都有,那我取什么呢,仰人鼻息,跪人脚下,这样的人世间还少吗?” 元丰二年秋七月,我获罪,全家人颠沛流离,书籍散乱。第二年赶赴黄州,砚台找不到了,我以为丢失了。七年七月,船行到当涂地界,翻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心中大喜。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先父亲手雕刻的啊,不可以交换。 1.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意思不同的为B项,意思分别是:写/给。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奇异。C:第二年。D:寻找。 2.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这是一方天砚啊!凡是石材好的砚台,不在乎外形怎么样。故停顿应为: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比阅读

[甲]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选自《水调歌头》)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加点的字。

酒问青天

竹柏影也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知/天上宫阙

B. 我/欲乘风归去

C.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 相与/步于中庭

3.请找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相对应的作品原句。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 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 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 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5.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查看答案

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A. 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 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 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 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查看答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查看答案

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