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对比阅读 [甲]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

对比阅读

[甲]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选自《水调歌头》)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加点的字。

酒问青天

竹柏影也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知/天上宫阙

B. 我/欲乘风归去

C.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 相与/步于中庭

3.请找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相对应的作品原句。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 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 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 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5.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1.(1)端着(2)原来 2.B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4.C 5.例:人生难料会有几多风雨,然而不论风雨如何,我们都得去面对,与其忧愁苦闷一生,何不萧洒面对?笑对风雨,人生又将会多一分乐趣。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把”,端着;“盖”原来。 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察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问题在近年中考中从未间断过,可见这种题型的价值,这是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的标出朗读节奏(即停顿)。ACD三项正确,B项改为:我欲/乘风归去。 3.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结合“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的理解,在词中很容易找到“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因为他们表达的意思相似。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把握。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选项。ABD三项正确。C项错误。甲文中的“婵娟”指月亮。乙文中的“闲人”指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能够写出“面对悲欢离合”时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即可。如: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我们应该用一种积极地态度去面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

A. 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 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 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 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查看答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查看答案

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

 

查看答案

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