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画线句运用哪些修辞手法?

2.对这首词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中的“惟”“顿”都是副词,“惟”字强调长城内外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写出了大雪覆盖面积之广;“顿”字写出了黄河封冻速度之快,突出了北国的严寒。

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中的“舞”“驰”两个动词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予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气勃勃。

C. 《沁园春•雪》是一首词,从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帝王,抒发了自己的抱负。

3.表现全词主旨的一项是(  )

A.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B. 江山如此多娇

C. 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D.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在词结构上的作用各是什么?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既是比喻,又是对偶,“欲与天公试比高”是拟人。 2.C 3.D 4.采用比喻的手法。将雪后的山比作“银蛇”,将雪后的高原比作“蜡象”,生动形象。另外“舞”“驰”以动写静,增添了生机。 5.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阕的写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价。提示:这句话处在上阕的最后,一般来说就要考虑是不是过渡。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修辞手法的辨识。“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意思是:群山好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运用了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欲与天公试比高”赋予“山”“原”以人的情态,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故这个词句运用了比喻、拟人和对偶。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沁园春•雪》的下半阕,没有写祖国山河的壮丽,只是写了英雄人物,纵论历代帝王,抒发自己的抱负。据此,答案为C。 3.试题分析:考查对诗词主旨的理解。词的上阕写景,一般来说写景不会是主旨,那么“江山如此多娇”就不能选了;“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一个过渡,是由景及人的联结,也不是主旨;“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一个“只识”也不是作者推崇了对象。“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正好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宏伟气魄,正是全词的主旨。据此,答案为D。 4.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本题是一道比较开放的题目,答案可以有多种。可以说运用了比喻,使得比较抽象的雪原充满生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可以说运用了动态描写(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北国的雪景壮丽雄奇,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神州大地生机蓬勃;还可以说运用了对偶,使得音韵和谐。答案不求一致,合理即可。 5.试题分析:考查词句的作用。本词分上下两阕,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江山如此多娇”承上,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据此可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本词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一首五言绝句,它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查看答案

请写出古诗词中你最喜欢的咏雪的名句。(一句即可。)

 

查看答案

这首词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

A. 上阕侧重写景,下阕侧重议论,抒情贯穿全词。

B. 上阕侧重写景,下阕侧重抒情,议论贯穿全词。

C. 上阕侧重抒情,下阕侧重议论、写景。

D. 上阕侧重写景,下阕侧重议论抒情。

 

查看答案

(题文)补充原文中的句子。

(1)望长城内外,______________;大河上下,______________

(2)须晴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4)俱往矣,______________,还看今朝。

 

查看答案

填空。

(1)“沁园春”是_______,“雪”是_______

(2)本文揭示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过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把静景写成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稍逊风骚”中“风骚”本来指______________,这里指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