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小巷里燃起一盏灯 李 晓 ①那一年,因为父亲在城里上班,我由乡下学校转到城里上初...

小巷里燃起一盏灯

李 晓

①那一年,因为父亲在城里上班,我由乡下学校转到城里上初一。

②学校晚自习下课以后,我每天要经过一条黑漆漆的没有路灯的小巷。腊月里的一天,小巷人家里有人过世,传来的哀哀戚戚的哭声,吓得我跌跌撞撞地奔跑,石板路上有一层青苔,我一个趔趄滑倒在地,门牙把嘴唇磕破了,血一下流了出来。

③我高一脚低一脚地走在小巷里,突然想哭。小巷里的风呼啸着打转儿,像是凄凉的哭声。我想起一个人走在乡下黑夜的山梁上,风也是这么来来回回吹,为了壮胆,我独自哼起了山歌。

④前面一扇窗户里,突然亮起了灯,一扇木窗推开了,灯光投射在小巷里的路上。我抬头一看,只见一位老奶奶正探出头来,朦胧的灯光下,我看见她慈爱的脸。老奶奶不说话,但我看见她冲我笑着,那意思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第二天中午放学回家,我经过那条巷子时,只见两个老人躺在两把藤椅上,他们手里各自握着一杯热茶,正笑眯眯地说话。我明白了,这是小巷里的一对老夫妻,望一望他们家那木质雕花的窗户,我想,他们差不多与这条小巷里的风霜岁月同龄吧。

⑥几天后,我晚自习后回家,小巷里有了灯光,我一看,呀,是老人把一盏灯挂在了门前,为我,为我这样怀着胆怯心情回家的人,亮起了一盏灯。

⑦这一盏灯,就这样陪伴着我读到了初三。初三下学期的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家经过小巷,只见两个男人从老人房子里抬出一个人,快步冲出小巷。

⑧一连两天晚上,小巷里的灯都没有再亮起来。第三天中午,我看见小巷里搭起了灵堂,照片上笑眯眯的老人,就是那位老奶奶呀,我满脸都是泪水。

⑨几天后,小巷里的灯又亮了起来。看到那团黄色的灯晕,我总觉得,那一盏灯有些温暖,也有些孤独。我白天从小巷里经过,那位老人依然躺在藤椅上,手里握着一杯热茶,笑眯眯地望着我。我冲他点了点头,老人也点点头,似乎是向我示意快回家吃饭。

⑩初中毕业以后,因为父亲工作调动,我又回到了乡下中学读高中。三年后,我捧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回到小巷,想再拜访那位可敬的老人,然而,小巷依旧,木门却紧锁,向几户人家打听,我才知道老人早已搬走了。

怀着一种怅然的心情,我乘船回家。在江上清凉的夏风中,我默默祝福,老人手里握着的那一杯热茶,永远也不要凉了。

多年后,昔日的那条小巷,早已是碧波盈盈的一片湖水了。三峡工程完工后水位上涨,这个城市的下半身,已被一湖碧水覆盖。

然而那条小巷里的灯,依然在我的心里,它一直温暖地照着我,穿过黑漆漆的迷惘岁月,穿过冰凉落寞的忧郁年代。

在你的人生中,有这样一盏灯吗?也请你,在那小巷里,为别人,也为自己,燃起这样一盏灯。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一盏灯”在文中多次出现,起到__________作用。

3.请从描写的角度品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请在第④段的横线上补充老奶奶的心理活动。

5.请分析第⑨段中两个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6.在成长的过程中,你也一定有像老人这样为别人“点燃一盏灯”的经历,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来。

 

1.示例:本文记叙了“我”每晚放学经过小巷时,一对老夫妻点燃一盏灯为“我”照明的故事,赞美了这对老夫妻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2.线索 3.环境描写,渲染了小巷里寒冷凄凉的氛围,烘托了“我”独自走夜路害怕(恐惧、胆怯、孤单)的内心感受。 4.示例:孩子,快走,奶奶给你照明 5.“温暖”是指“我”看到那盏灯心中涌起暖意,感受到老人对“我”的关爱,心生感激之情;“孤独”是指老人失去老伴,只剩下一个人。 6.示例:有一次,我走在一位双手都拿着东西的同学前面,替他把教学楼的大门撑住,让他先走,他看了看我,说:“谢谢你!” 【解析】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本文内容可概括为: 本文记叙了我每晚放学经过小巷时,一对老夫妻点燃一盏灯为我照明的故事。 2.本题考查具体事物在文中的作用。由全文内容来看,我对老人的感激是因灯而起,老人的美好品质是因灯而表现出来,全文的事件都是围绕着这盏灯展开,由此可见其即为全文的写作线索。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按题目要求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一步要准确判断其描写的方法,然后结合内容分析。划线的句子是环境描写,表现天气的恶劣,作者的目的是想用这样的凄凉环境来衬托我当时内心的恐惧。 4.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解答此题关键是要联系前后文,抓住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老奶奶“探头”的动作,“微笑”“慈爱”的神情,可以想象,她是在给我以温暖,让我在微弱的灯光下,消除恐惧,赶紧回家。 5.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结合前后文的内容来看,“温暖”在这里不仅是指温度适宜,而是指我看到那盏灯心中感到温暖,感受到老人对我的爱意;从前文知道老奶奶已经去世,只剩下老头一个人,所以我再看到时感觉到灯光的“孤独”,是指老人的孤独。 6.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结合生活实际,叙述自己在生活中受人关爱,心生感激的事即可。注意表述流畅自然,内容生动,充满正能量。如:有一次,我走在一位双手都拿着东西的同学前面,替他把教学楼的大门撑住,让他先走,他看了看我,说谢谢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座谈会期间表示:现在很多人,到什么地方先问 没有 Wifi,就是因为我们的流量费太高了!他对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可以研究如何把流 量费降下来,薄利多销,在网络上引发了如潮点赞。在某种程度上,李克强总理是在代 表千千万万的网民发声,是在为面临网络服务质量不佳与资费过高的用户维权。李克强 总理敦促提网速降网费,不仅关系到普通用户的体验与感受,更可能影响互联网+ 时代的发展进程与谁能抢得有关领域的制高点。

材料二 如今,手机款式不断翻新,功能不断增多。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农村学 生使用手机也逐渐多了起来,一年前只有10%,现在已达到40%以上。手机进校园,不仅浪 费了学生许多学习的宝贵时间,影响听课效率;容易滋生事端,学风涣散,还严重败坏考 风,各种事故防不胜防。目前美国大部分学校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意大利2007 年起就在 全国范围内禁止学生在教室使用手机,芬兰禁止无线通讯公司直接向青少年推销手机入网 等移动通信服务,否则将被处以10 万欧元的罚款;2009 年1月,日本文部科学省要求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学,并要求制定高中学生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等规定;同年8月,印度教育中央委员会要求中学将手机禁用范围从教室扩展至整个校园;2009 年10 月9 日,法国参院通过法案,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在中国,中学生能 否带手机进校园,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

材料三:中国中小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统计图表

(1)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是:总理敦促网络提速降费。

B.国内外都认为,手机进校园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C.手机的使用如此普遍,说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之快,国民经济越来越活跃。

D.我国对中学生能否带手机进校园,还没有明确的规定。

(2)你从材料三的调查图表中得出了什么结论?

(3)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一句中几乎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以上材料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请任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5)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看法和建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言 志

《论语》

颜渊、季路。子曰:“盍各言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之而无憾。”颜渊曰:“无伐善,无施。”子路曰:“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注)①本文是《论语》一书中《公冶长》篇中的“颜渊”章,标题系编选者所加。②颜渊、季路:孔子的两个学生。季路即子路。③侍:古代后辈陪从在尊长身边叫作侍。④盍:何不。⑤裘:轻暖的皮袄。⑥憾:遗憾。⑦伐:夸耀。⑧施:表白。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盍各言志(助词,无实义)

B. 闻子之志(希望)

C. 之而无憾(弄坏,使……破旧)

D. 无施(功劳)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友人惭,下车引之    B. 愿闻子之志

C. 择其善者而从之    D.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3.请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4.“言为心声”,本篇虽只写了孔子师徒三人的简短对话,却可由此窥见他们不同的心志。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其中一个人的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诗歌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略分析闲敲棋子落灯花”“两个动词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光华中学正开展“墨香书法”语文实践活动。学校拟邀请著名书法家陈振濂先生下周四下午3点到学校礼堂为全体同学作书法欣赏指导讲座。假如你是学校“墨缘”书法社的李华,让你前去邀请陈先生,你该如何说呢?

 

查看答案

名著阅读。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上面文字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__________》,父亲说“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父亲要求我背的书是《__________》。“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表达了“我”______________的心情。由此可见,儿时的“我”认为父亲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