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小题。 (甲文)山川之美,...

比较阅读甲文《答谢中书书》和乙文《记承天寺夜游》,完成小题。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1.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 (1)消散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睡觉 (4)只是 3. (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4. (1)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析】 山河的美景,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赞叹的。巍峨的山峰高耸入云,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早晨夜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了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傍晚夕阳将要落下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至承天寺寻张怀民________

(2)怀民亦未________

(3)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什么?

4.“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5.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查看答案

仔细阅读本文及所给材料,说说“闲人”的内涵。

材料:苏东坡,即苏轼,北宋文学家。他的一生,是在北宋的变法、反变法的政治斗争风浪中度过的,因“乌台诗案”被逮捕入狱,出狱后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历经几起几落,直到贬至海南省。从他中举为官到去逝的四十五年中,前后有十四、五年都过着贬谪流放、颠沛流离的生活。这篇文章事他谪贬黄州后写的。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①《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以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心情变化的语句是:__________

②《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用比喻手法写月光的语句是:__________

③《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由景物推及人情语句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填空。

①《记承天寺夜游》作者_____,宋代_____。散文方面,他与此同时____________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诗词方面,他与______合称“______”,同为宋代______词派的代表。

②《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______(体裁),主要描述了作者谪居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反映了他______的特殊心境。

 

查看答案

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 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 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 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