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初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至承天寺寻张怀民________

(2)怀民亦未________

(3)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什么?

4.“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5.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1.①遂:于是,就②寝:睡觉③但:只 2.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5.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遂”,于是,就;“但”只是。 2.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交横”交错;“积水空明”,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把握。结合上下文分析即可。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故“念”的结果是: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需要学生了解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即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意思是: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5.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把握。把握作者情感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逮捕入狱,出狱后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又与好友张怀民共同赏月,见到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美好景色。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慨叹。故此时他的情感应该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仔细阅读本文及所给材料,说说“闲人”的内涵。

材料:苏东坡,即苏轼,北宋文学家。他的一生,是在北宋的变法、反变法的政治斗争风浪中度过的,因“乌台诗案”被逮捕入狱,出狱后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历经几起几落,直到贬至海南省。从他中举为官到去逝的四十五年中,前后有十四、五年都过着贬谪流放、颠沛流离的生活。这篇文章事他谪贬黄州后写的。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①《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以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心情变化的语句是:__________

②《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用比喻手法写月光的语句是:__________

③《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由景物推及人情语句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填空。

①《记承天寺夜游》作者_____,宋代_____。散文方面,他与此同时____________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诗词方面,他与______合称“______”,同为宋代______词派的代表。

②《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______(体裁),主要描述了作者谪居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反映了他______的特殊心境。

 

查看答案

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 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 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 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查看答案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 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 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 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